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9篇)

学问乐 人气:1.39W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9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1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知道国界线的划分情况。

2、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情况,掌握主要的发达国家。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

学习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主要内容

1、国家和地区。

提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小的国家?最大俄罗斯,最小梵蒂冈。据图找出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轮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个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岛。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补充:国界线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等自然情况划分,有的根据语言、民族、总结等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如美国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国,印度。

强调:南北对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北代表发达国家,南表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如亚洲的韩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等。这一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掌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轮廓等特征。

3、国际合作。

读课本,明确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

发达国家需要:资源,劳动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的纽约。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

补充:掌握世界主要组织的英文缩写,标志,主要职能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知识,重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奥林匹克等。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理解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迷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迷吗?我们来猜个迷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打一自然现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响

(一)降水的形式

1、联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这两种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2、课件展示,认识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认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响

1、联系生活,分析影响

今年夏天,栖霞曾经连续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时,又曾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下雨,想一想,这两种情况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见。

3、课件展示:旱灾和涝灾

降水过少──旱灾 短时间降水过多──涝灾

(承转)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测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测量和级别

(一)降水的测量

1、自学材料,降水测量

读一下阅读材料,了解降水的测量、降水的单位。

2、想一想,用简单的材料,你能设计出简易雨量计吗?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个废饮瓶,剪开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个简易雨量计了。

3、比一比,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气温的单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级别

想一想,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课件展示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变化的表示与判读

(一)降水变化的表示

我们已经知道,栖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异很大,那么,其他地区的降水差异也大吗?

试比较一下以下两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时间/月份

虽然可以知道两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细分析,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呢?

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各月降水的变化,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就是降水量柱状图。如果画成下面的图,降水的变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那么,如何绘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呢?

课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练习:根据活动中的数据,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绘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分析这儿降水的变化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较多,如7、8、9三个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认为较少,如12、1、2三个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属于哪个季节)

(四)降水变化类型

根据降水变化,可以分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湿润型,课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伦敦──全年湿润型罗马──冬季多雨型 开罗──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转)从刚才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异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想一想,我们曾用什么方法表示过世界气温的分布?与气温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线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观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独立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1000~2000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和内陆少)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方法:以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为例来说明)(大陆东岸和西岸多,内陆地区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极和干极,读阅读材料,了解雨极和干极。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转)世界降水量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这要从降水的形成说起。

1、课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从降水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温条件,只有降温,水汽才有可能凝结。

2、运用降水的原理解释一下:两极地区和内陆地区为什么少雨?

小组交流、讨论。

(两极地区气温低,水蒸汽少,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区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边,这里水蒸汽没有变冷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