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化合物

学问乐 人气:3.26W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钠的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掌握钠的两种氧化物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差异

(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钠的鉴别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完善学习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得榜对世界制碱工业、中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盛在试剂瓶中na2o和na2o2样品,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是金属钠与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化合生成的?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的数目。请两位同学板演。

[过渡]na2o和na2o2都是钠的含氧化合物。这节我们学习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提问]:通过对钠的氧化物观察,你能认识钠的.氧化物的哪些物理性质?请列表加以对比。

[投影]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白色淡黄色

状态固态固态

[追问]对钠的氧化物物理性质,还能了解它们的溶解性,根据你了解的na2o的性质,na2o在水中仅使溶解过程吗?学生思考并回答:na2o在水中不是简单的溶解,而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na2o+h2o=2naoh

[过度]na2o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已经属于化学性质。na2o2是否能表现类似的性质?

[演示]把水注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向试管中注入酚酞试剂。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推出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问答]产生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o2,无色溶液变为红色-有碱生成,推知为naoh

[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naoh和o2,请同学们分析反应的化学原理。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

[演示]向品红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

[思考]这说明na2o2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种作用?

[讲解]na2o2中-1价的氧元素具有强氧化性,所以能使品红等有机色质褪色,表现漂白性,可以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演示]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实验2-6],以说明na2o2与水反应是一放热反应。

[讲解]na2o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板书]na2o+co2=na2co3

[追问]na2o2与co2的反应情况是怎样的呢?

根据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特征及na2o2与h2o反应的反应类型,讲解na2o2与co2的反应。

[过渡]钠的重要化合物还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板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一、物理性质

[展示]请学生观察试剂瓶中的无水碳酸钠,碳酸钠,十水碳酸钠晶体的颜色,状态。检验它们是否溶于水:取碳酸钠,碳酸氢钠各少量,分别装入试管中,加5-6毫升水,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

[结论]均溶于水。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7]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 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气球均膨胀起来,盛nahco3的气球膨胀的快,体积大。

[说明]nahco3与盐酸反应比na2co3与盐酸剧烈得多,并且生成气体多。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写成离子方程式。请两个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表面皿中昨天放置的结晶碳酸钠和试剂瓶里的结晶碳酸钠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现象?若加热十水碳酸钠,有什么现象?能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板书】3、受热分解

na2co3·10h2o====na2co3+10h2o

【教师引导】无水碳酸钠能继续分解吗?

【演示】[实验2-8]把na2co2放在试管里,约占试管容积的1/6,往另一支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现象,换上一支放入同样nahco3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na2co3受热没有变化;nahco3受热时,试管口内壁有细小无色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2nahco3===na2co3+co2↑+h2o

结论: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可利用上述的反应来鉴别na2co3和nahco3。

【介绍生活常识】发酵粉;面碱、小苏打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总结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用途。

[阅读]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和我国化学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励学生为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发愤读书

TAGS: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