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当孩子王,情可敬,理不通!

学问乐 人气:2.27W

 

北大学子当孩子王,情可敬,理不通!

人民网     2001-05-09     一网友 

 

    最近从网上看到北京大学学生殷永纯到安徽利辛新桥村一个算不上民办学校的地方去任教的事儿,起初还为之感动,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今天又看了《“大学生”,你蒙了多少大学生?》的报道,其中在杭州火车站假冒丢钱的“北大学生”骗就要入学、怀揣不菲巨款的新生的骗子,就是安徽利辛县人。殷永纯是在那年的九月份去的利辛,我无意说他是被骗去的。但在那些骗新生入学钱财的利辛骗子看来,真是高极了,骗点小钱又被逮住,哪如这位哥们--“骗”回一北大真人来。 

     想办民办学校,得有一定的'条件,得经过批准。从报道里,我们知道,这所“学校”之所以不被批准,不是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官僚主义”、“腐败”,而是因为它确实不够条件--无论是师资,还是校舍,还是别的什么。当地其他学校的条件,再差,我想也比这儿强。“普九”怎么普的?纵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也该有所官办的吧?有点“家底”吧?直到如今,这所学校还是“黑户口”。办学条件不行,就是博士生到这儿来,也不批。这是应该的。殷永纯一北大学法律的学生,在这种地方任教,情可敬,理不通!这又扯出一个问题来,到底是法大,还是情大? 

    到农村走走,到贫困地区看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天壤之别”还是很大的。城市文明、现代文明,被或巨大、或微小的地理空间屏障在外。殷永纯何不拿出当孩子王这种劲头来,去做个好律师、好法官,去为民请命,多为老百姓讨点说法(就在此县)?以他微薄的力量,能教多少比这里的孩子还需要教的孩子?不只是这几个孩子羡慕北大吧?如果拿出这种精神来去干点与他这几年所受的教育相称的事儿,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以使更多的孩子能上北大,这种效应不见得非是直接的、可见的不可。 

    说到价值,这与前几年张华跳进粪坑救老农不同。那是见义勇为,不管他救的是谁,都应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这是什么?这是自己不珍惜自己,不珍惜助其成长的希缺的教育资源。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得找好自己的社会位置。试问:这与当年胸怀“解放全人类”的远大革命理想轰轰烈烈上山下乡的知青有什么不同?这不叫个法儿。当然,才能是自己的,选择权是自己的,如果以为这种看法侵犯了人权,那我觉得倒是一种悲哀。 

    在大城市,在大机关,在大企业,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就能干的事儿,甚至看门的大爷就能干的事儿,本科生、硕士生干得还少吗?情愿吗?难道出于对不合理的反叛,就能一出溜到底儿吗?平庸、将就,不是男儿所为,可这玩笑也开得太大了吧--妄自忖度。至于“长安居不易”、“一夜成名”之类的猜测则不在讨论之列。 

    一开始报道说“孩子王”是其最贴切的身份,后又看到其信誓旦旦的要当好“民办老师”。“k12”的新闻跟帖上净是些赞美感动之词,记者通篇也是围绕“精神可佳”展开行文的,舆论明显有利于这位老弟。作为青年人的《中国青年报》,有必要正本清源、弄清事实真相,以有利于群众和个人。不管怎么着,也别辜负了这位老弟的一片苦心和苦行。 

    窃以为,青基会的“希望网校”才是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的好办法。这种苦行僧式的、老黄牛式的所谓“献身精神”不值得提倡。孔子贤徒不才七十二吗?这都什么时代了?拍《一个都不能少》电影的某县外景地,招来了一个远程教育项目。如果因这位老弟的学历落差引起的新闻效应、商业价值,能给这里的老师也引来一个远程教育的机会,那倒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