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主要人物传记杂文随笔

学问乐 人气:3.2W

一、刘邦与项羽

西汉主要人物传记杂文随笔

项羽的叔父项梁带领项羽等人起兵造反。

有一次,项梁和项羽见到皇帝,项羽对项梁说,你可以“取而代之”。吓得叔父赶紧用手捂住了项羽的嘴。

这次叔侄两个举旗反秦,看来是真的要“取而代之”了。一路打濮阳,夺定陶。章邯得到援兵之后趁势打击项梁,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战亡。

巨鹿之战续写着“取而代之”的传奇故事。宋义为巨鹿之战的大将。

但宋义延误军机,虐待士兵,吃喝玩乐,被项羽杀死。项羽从此做了起义军大将。以五万兵力破釜沉舟,只让士兵带三天粮食,速战速决,战败章邯的二十万大军。

章邯既要面对项羽的军事压力,又有秦二世的猜疑,最后投降了项羽。这就是成就项羽为西楚霸王事业的著名巨鹿之战。因此项羽成了反秦起义兵的总首领。

正当项羽及各路诸侯与秦主力奋力厮杀之时,刘邦转兵向西拿下了关中。

原来有约在先,谁得了关中谁为王。这下可急坏了项羽。于是项羽发兵幽谷关(潼关)。

幽谷关刘邦紧闭城门,便有了著名的鸿门宴。楚怀王用计令项羽、刘邦相争。项羽过于自信,先挥军直捣秦军主力战最强大将章邯,然后再计划进攻咸阳。刘邦却暗兵西转,直赴咸阳,子樱出降。

项羽预备摆设鸿门宴,在宴中击杀刘邦。鸿门宴,项羽、刘邦双雄对决,这场盛宴决定了日后谁是最终的王者。

亚父范增做好了杀人准备。无奈刘邦对项羽好言相劝,项羽缺乏的是政治战略,被刘邦蒙蔽后丧失了杀掉刘邦的机会。

但后来项羽的大军还是进了关中。

关中地区物产丰富,有关中大平原,丰沛的泾河渭河之水,粮食充足。而且有四塞做保险,易守难攻。

这四个关口分别是幽谷关(即潼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有泾河渭河以及山西的黄河蒲津渡口做屏障。陕西四面环山,华山,秦岭和陇山萧山等。地势非常有优势。

然而,项羽却把秦都烧毁。并且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乎?”。

项羽选择了做霸王没有称帝,选择了徐州而舍去了长安咸阳为都。衣锦还乡回徐州,荣归故里见江东父老,这个衣锦还乡就是从项羽的时候传给后人并沿袭至今的。

韩生劝说项羽无效,骂他“沐猴而冠”,被项羽知道了,便杀了韩生。

项羽做了霸王,封赏了十八路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在丞相张良的努力下,通过项伯得到了汉中。

章邯为雍王,管理秦地,司马欣为塞王,也是陕西甘肃一带,董翳为翟王,管理着三秦大地。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山西大同一带。张耳为常山王石家庄一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江西一带,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北京保定一带。田市为胶东王青岛临淄淄博一带,田都为齐王济南一带,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刘邦封了巴蜀,这里曾是冲军法配之地,无人愿往,项羽故意把它分给了刘邦。在张良的努力下又得了汉中。项羽的这次封侯,为日后的乌江自刎留下了伏笔隐患。

汉军多山东人,来到巴蜀和汉中,许多军兵逃跑。但刘邦卧薪尝胆,背信弃义,联合韩信,彭越等人,许下若言,天下合作共同治理。于是韩信等人奋力拼杀。并按照刘邦手下的谋士们设计的计谋行事,诈降,攻打项羽粮仓,韩信占领河北分散项羽力量,韩信调兵遣将设下十面埋伏等展开战斗,历时五年最终让项羽进入绝境。

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都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项羽的失败也与他这样的性格有关。

那么,项父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呢?项羽讲义气,太自信,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缺乏政治谋略,许多事做了才想,甚至做了也不想,与范增比较,缺少厚黑学,所以在刘邦和张良用计挑唆二人后,项羽与范增分道扬镳。

楚霸王手下除了范增没有几个谋士。说明他这个人一贯是自作主张,不喜欢听别人的话。许多时候许多大事都不与人商议,也没有什么人参与,狂傲的性格最后让他成为孤家寡人。

项羽的叔父项伯跟随他的时间最长,但没能对项羽起到大的作用。项伯与张良私交甚好,关键时刻还给项羽起了坏作用。

任何人都不能触及项羽的尊严,容人之量不如刘邦。包括杀韩生,乌江自刎,他都听不进别人劝说,也就没有了渡江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韩信跟随项羽的时候,仅让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将军韩信做了一个保镖,韩信即使对项羽提供好的建议,项羽也不会重视一个保镖的意见。韩信的才能得不到发挥离开了项羽。这对项羽成就帝王之业是巨大损失。不善用人是他不能成就帝王之业的最大短板。

但是,即使如此项羽的人性应该比刘邦要好。

反观刘邦这人的胸量,要大的多。比如刘邦在彭城战败,逃跑的时候遇到了失散多年儿女。马车跑得慢,刘邦怕追兵赶上,便把儿女几次踢下马车,几次被车夫拾起。刘邦一怒之下要杀车夫。在车夫劝说下勉强留下,后来这对儿女成了太子和公主。车夫提拔为交通部长。

有人说,刘邦乃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主儿,太精辟了。刘邦这斯,夜黑杀人,日风放火。人性差,一痞子,人品不及项羽。

再如,某日刘邦正在与戚夫人亲热,正好被一大臣请示工作时看到,很难为情,大臣转身就走。刘邦追了过来,按下大臣的脖子,大臣不敢抵抗,只好弯下腰。此时刘邦抬腿跨过大臣的脑袋,戏娱了一番后问大臣“我是一个怎样的君王?”大臣回答“你就是商纣王那样的亡国之君”。

刘邦听后没有不悦,反而哈哈大笑,放走了大臣。

如果是项羽,他绝对不会那样戏弄大臣。因为刘邦相当于如今的国家最高领导,大臣也相当于一个副总理,这么高级别的人物,怎么能做如此轻飘的事儿呢?项羽肯定不会这样做。但是,如果大臣对项羽说了那样的话,肯定不像刘邦把他放走而是杀死。这就是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性格差别。性格决定胜败,刘邦这样的痞子性格却反而能成事,项羽这样一向规矩严谨的正人君子却最终失败。

刘邦有权谋,会用人。刘邦手下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等不计其数的人才。

你看刘邦与戚夫人,也远没有项羽与虞姬那么高雅悲壮。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项羽的时候数十次都有写他怒,大怒,一生中没有见到过项羽笑。唯一的一次大笑就是那个船夫亭长劝说项羽渡江以谋东山再起。项羽大笑刎颈自杀。可见项羽的性格是一个,常不开朗的人。

他是不是一个抑郁症的患者?倘如是今天,我要是遇到项羽,就让他服用艾斯西肽普兰试试。自杀倾向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

在项羽经历过大大小小七十余场战争中,有三场战争必须需要说,那就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

荥阳之战历时两年有余,史记有“拔荥阳”“烧纪信”“烹周苛”“诛枞松”“围成皋”“拔成皋"等诸多过程的记载,可谓几进几出,几失几得,反反复复。史记中对比于刘邦的记载是这样的:“汉王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汉王独与数十骑遁”“汉王逃”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战争的艰难。项羽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虽多取胜,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绝境。

这三场战争决定着项羽的生死命运。项羽为人比刘邦更要光明磊落。一生基本只靠勇猛顽强奋力拼杀,很少动心机,从不耍阴谋诡计。是一条刚正的汉子与英雄。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也和商纣王与妲己不同,也和唐明皇与贵妃不同,项羽不是沉迷于酒色的人。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提到的内容很少。而民间流传的这旷世之爱却成了固化的版本,说书唱戏的内容都几近相同。

和歌的唱词项王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等所有人皆都泣哭。

那么,作为跟随项羽数年的女人,也是项王最爱的女人不是不知道项王仅用五万兵力,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朝。又用三万兵在彭城之战中大胜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而今,虞姬为何不在逆境之时鼓励自己的丈夫背水一战,绝处逢生反而是刎颈殉情,这样岂不丧失了项王的斗志?事实也证明,项羽是有机会突破乌江另起炉灶,东山再起,报仇雪恨的。

结果二人双双自绝,以情而止了锦绣江山。难道真的是虞姬所说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真的没了出路?而项王也是天之亡我,不愿渡河,即使不说事业,也可惜了那仅三十一岁的年纪。

有关项羽和楚汉战争的成语很多,如拔山扛鼎,才敌万人,取而代之,披坚执锐,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亘古未有,衣锦还乡,妇人之仁,付之一炬,一决雌雄,楚河汉界,单枪匹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卷土重来,江东父老,作壁上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儒子可教等等。鸿门宴也是一个三字成语,它可以写成鸿门之宴四字成语。表示难喝之酒,难赴之宴。而鸿门之宴的鸿门是一个地名,在西安潼关东面不远的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鸿门堡村。

二、刘邦与韩信、萧何

韩信出身贫寒,少时游手好闲。长得身高马大,却没有谋生本领,因此常遭人轻蔑。不会经商,不能种田,谋一小职,也不有作为,常被人说他靠撮来之食养活。

韩信时常佩戴刀剑,一日遭一屠夫戏笑。屠夫说,你虽然身高马大,佩戴刀剑,但你胆小如鼠。你敢用剑杀死我吗?你若没胆量杀我,你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思量良久之后,选择了从这个人的胯下穿身而过。如此便留下了他人的笑柄。但也作为美德传世了忍辱负重的美名。为后人提供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最得力之素材。就连韩信这样的人都能忍受他人的胯下之辱,我们拿什么与盖世无双的韩信可比。有什么样的委屈不能包容?

韩信早期追随项梁,项梁敗后改随项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作用得不到发挥的韩信投靠了刘邦。刘邦安排他做中郎,负责接待宾朋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现在的办公室职员。

萧何多次与韩信交谈,了解了韩信的能力与抱负。答应在汉王面前举荐。时间过去了许久,也没看到刘邦启用他的迹象。

刘邦封汉王,不少山东兵走到新郑的时候就开始逃散。韩信也随着逃跑人员跑了。

萧何知道后,月下骑追。有人看到萧何出走,误认为萧何也跑了,便报告了刘邦,说是萧何逃跑,刘邦大骂。过了两天之后,萧何又回来了,刘邦大喜。于是,萧何讲明原委。萧何说,大王如果只想做一个汉王,我追与不追回韩信到也就无所谓了,如果大王想做天下,那没有韩信,你是万万达不到目的的。在萧何力荐之下,刘邦举行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

三秦封王的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项羽。项羽坑杀秦朝降兵二十余万人,只有章邯、董翳、司马欣免死,秦地的人们无不痛骂他们。

您入关中,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百姓无不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十一月,汉王乘项羽进攻齐地田荣之机,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韩信为大将,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