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读后感

学问乐 人气:1.13W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彼得原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彼得原理读后感

彼得原理读后感1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从大量失败案例中总结出一条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雇员都倾向于上升到不能称职的地位。”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是关于层级组织最精辟的论述之一。

这是因为组织往往倾向于根据雇员目前的工作成绩,直接将雇员提升到更高级的职位,而忽视了对雇员进行相关考核和培训。可事实上雇员目前的工作成绩与更高级的职位并无必然的关系,一名出色的技术骨干不一定适合做技术主管,一名优秀的销售主管不一定适合做销售经理。其实更高级的职位需要的是更大的胆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而不是雇员在目前的岗位上做得有多么好。

只不过任何理论都具有两面性,员工提升为组长依然称职、组长提升为主管依然称职的案例也有很多,因此不是说提拔人才不好,而是说提拔人才要有相关的机制,要进行考核与培训。考核与培训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否则便会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意义。当提拔人才没有约束的时候,组织中不称职的雇员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能当将军的士兵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士兵只能将连长、营长或团长当作自己的目标。层级组织也是如此,人人都想往上爬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样会带来纷争、内耗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高效的组织需要每位雇员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有节制、有理性、有原则的升迁。

换个角度讲,雇员期望得到晋升通常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薪水或权力,而不会想自己能否承担更重的职责,更不会花时间、花金钱、花力气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很多雇员都会一相情愿的认为自己能做好助理的事,同样也能做好经理的事,这是站不住脚的主观臆断。彼得原理告诉我们,为了尽可能避免雇员晋升到不称职的位置,组织少使用升职加薪,多使用原职加薪,同时采取带薪休假、发放奖金等多种方式来激励雇员。这就要求组织具备明晰的结构体系和灵活的薪酬体系,如果已被证明是优秀组长的.薪水高过未被证明是优秀主管的薪水,雇员就不会盲目的追求升职,这样就能减少不称职现象的发生。

大家是否对《彼得原理》这本书有点感兴趣了呢?那就快去探索吧!!

彼得原理读后感2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确实这种现象在工作中随处可见,我们有时会看到,因某个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所以部门经理给他机会,让他晋升,或升迁为主管,肩负更多的责任,上级主管认为被晋升者她会更高兴、工作更积极,但晋升上去的人的表现,往往与我们当初设想的不一致。有些人晋升上去后,并不能很好的协调和处理管理方面的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情绪低落等一些负面影响,而你作为他的领导,突然也会有种对自己的决策表示怀疑并感觉判断错误晋升人员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彼得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能单独按照单一项工作表现去推断此人可以担任领导角色。结合自身工作,就像外勤队伍的晋升是一个道理,基本法中晋升有两条途径,一是组织发展路径,一是销售系列路径。为什么有两条发展路径,就是让管理者有选择的对外勤人员进行培养,并不能单一的按业绩去判断。有些销售人员,业绩很好,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此人管理能力有限,性格比较自私,不舍得投入,小事特别多,那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做团队管理,仅个人业绩好,是不能判断他可以做主管的,所以此人走销售系列比较合适。所以晋升是对一个人的认可,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单项工作做的好,一旦你发现他的性格不合适,或是不具备管理才能的话,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对其进行激励,比如:奖励、荣誉、专业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