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读书笔记大全

学问乐 人气:2.58W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为大家分享了道士塔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道士塔读书笔记大全

道士塔读书笔记1

读完《道士塔》一章,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就被这个王道士给毁了。

他是莫高窟的罪人吗?其实这只是古代农民对文化的不解。就如余秋雨在文中说的:“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地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说明,并不是王道士一个人在糟践祖先给我们的馈赠,可能是全中国!他们不懂文物,不懂文明,中国的官员们,难道连一点小小的运费也不愿意出?

确实,洞窟文献不是也确有一批送到了京城吗?但是正如余秋雨所说,送到京城的寥寥无几。而那个无知的王道士,仅用少许金钱,就让外国人运走了一批批的文物。

我去过莫高窟,能参观的已经不多了,但是那些存留下来的壁画依然那样美丽。原本莫高窟有近500窟,如今呢,经过各种途径,盗走、抢走的文物不计其数。

我也只能说:“我好恨!”

道士塔读书笔记2

敦煌文献的命运,在现实中是被没有品位的王道士刷的刷,凿的凿,送的送,满满一洞的古物转眼的工夫就“所剩无几”了。运这批“所剩无几”的经卷自然是不需要太多路费的,因此保镖雇不起也是“理所应当”:没装木箱,席子乱捆,在哪歇留在哪一把,到京城就是少得可怜。

倘若没有被送或被刷被凿,那宝贵的文物又将是“何去”呢?

我们可以这样想:王道士将情况上报给官员们,官员们上报给朝廷,朝廷花大力运费将敦煌文献运到故宫保管了。这样是不是文物就不会流失?答案是“不是”。可想而知,就算是将这批文献运到京城,在当时的那种环境,我们也是没有能力保管。近代史上中国的那份懦弱,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群小不点欺负。割地的割地,赔款的赔款,人家想要什么,我们就得给什么,人家骑到我们头上,我们只能装出一副谄媚的样子来强颜欢笑。英法联军侵入京城,圆明园里的宝物等没有几个能幸免的。联军叫,京城举,英法一炬,可怜焦土。连圆明园都这等悲惨,我们也不敢肯定敦煌文献免于洗劫。更何况,八国联军侵华,光绪傀儡和慈禧奶奶连自己的宫殿家产龙椅都顾不上了,那还有心思管这个?因此,即便是运到京城,最终还是难逃流失的悲剧。

因为这是历史的悲剧。

道士塔读书笔记3

一篇道士塔,尽道心中悲。敦煌,千古的文化圣地,却因中国人自己的无知而被破坏殆尽,留下的只是万古的伤悲。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莫高窟千年的文化积淀,却在王道士手中消逝。精美的壁画被毁,只为画几个西天取经的图像;温婉的塑像被砸,只为塑几个天师?灵宫?也许这便是悲剧,本应永远流传下去的文物却被无知的农民手中廉价变卖,本应供百世后代瞻仰感叹的精美壁画却被惨淡销毁,这应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永远的痛。

是王道士错了吗?也许我们没有什么权利去批评他,毕竟他只是为吃饱穿暖买了一些东西,只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似乎没错,但为什么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恨意再燃烧呢?到底是谁的错?也许这只是那时的中国人无知的错,他们没有形成对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自豪感与责任意识,他们太过短视,永远不会想的深远一点,只是为了一时而活。

也许这也是必然,即使没有被外国人拿走,又能如何,也许会被那些官员们随手抽下几本拿回家,也许会成为官员之间的礼物,甚至会在运送的途中看看自己拿的太多随手将几个长卷撕成短卷,这会更让人愤怒,我想去愤怒地指责他,给他说这是中国的文物要好好保管?他们会听吗?也许还不如放在伦敦博物馆中,我只得无力的把手放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现在的人都会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可百年以来,中华却屡屡被人打压,多少繁华,多少辉煌,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心血,只在浩荡百年间被变作尘埃,我们愤怒,我们伤心,历史不能倒流,悲剧不能挽回,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物,必将由我们来保护。

泱泱中华,几多惆怅,我们只有一起努力,一起奋斗,相信一定会让世界看到中国新的风采。

道士塔读书笔记4

初次见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先生对于王道士的愤慨,让我很容易产生共鸣。再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高中语文三册,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让广大中学生来了解先生,了解中国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今天又一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学校一位老师讲授先生的这篇作品。课后大家对这篇文章发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资历老的先生,很激动,很愤慨。可是他愤慨的是余先生对王道士的态度有失偏颇,认为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王道士。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前读余先生的作品,惊异于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还有独特的见解;佩服先生在公众场合不忘记对大家进行历史知识教育。从没怀疑过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过先生的作品,以及别人对先生的评价。慨叹世态炎凉,好多人想骂余秋雨来出名。

今天那位老师的质问,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余先生之于王道士,欲杀之而后快。可是别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农民,对于农民我们应于宽容,他也曾想过要保护,可是爱莫能助,他能做什么呢?他只是一个逃难的农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觉悟是有限的,可以说是他的无知,导致了他愚蠢的过错。俗话说无知者无罪。丢失国宝,我们不应痛恨吗?当然要痛恨。然而我们想一想,对于莫高窟,当时的官员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他们的腐败无能与王道士的无知,谁更让人痛心。我以为在这篇文章中,老余的情感态度过于偏颇。将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对于官员却轻描淡写。而当今社会腐败已是社会顽疾。先生为何不将重心放在这里呢?借古来讽今呢?

慨叹眼下之作品,没有谁敢揭露社会弊端,颂歌唱到底。和谐社会这个名词就能掩耳盗铃吗?呼吁有识之士,救救中国。

道士塔读书笔记5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对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欺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

每次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有意反复读之,因为我希望读多了,人会麻木的,下次再读的时候我的心也就不会再跟着痛了。

曾经一度我非常想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去领略下敦煌文化,但是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是不愿再去了,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了,我是怕去了以后“遇见”那个敦煌莫高窟的罪人,那个让无数学者为之痛恨的王圆箓;我怕看到他在敦煌留下的“杰作”(由于自身的无知而肆意摧毁壁画来“创造”自己的作品);我怕我所到之处会是外国冒险家用极少的财物换取王道士手中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献的地方;我更怕看见那一片曾经目睹装着无数敦煌文物的一对对牛车渐渐远去的晚霞……所以我决定在尚未原谅这个罪人前我不会去了。

当王道士接管莫高窟的那一刻,意味着敦煌悲剧的开始,一切要怪也只能怪他的无知。当他以当家人的姿态审视他的地盘的时候,面对墙上的壁画,他总觉得有点太过刺眼,太过花哨了,他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自己的构想,一阵粉刷,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都还来不及让能读懂它们的人看上一眼。

如果一切都要怪罪于王圆箓似乎也不公平,换个角度想想,他也没有错,但是可悲就可悲在于他不懂艺术,他只是一介平民,一个道士而已,况且他为什么要懂,在当时只要能解决温饱,就足够了,再说有个莫高窟可以让他管管,已经是非常荣耀了。当外国探险家愿意从他那购买那堆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所谓的文献时,他高兴还来不及,一点点的钱财换一对“废纸”,他觉得值了,但是他不知道今天研究敦煌的学者却不得不屈辱地从外国买回来,也许买回来的还只是文献胶卷。

或许我们真的不该怪王道士,那我们该怪谁?是怪他父母在他小时候没能给他艺术的熏陶吗;怪当时的官员得知有这批文献时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真正的价值;还是怪当时的社会怎么那么贫穷,竟然出不起一笔运费将这批文物运到省城保管。谁都可以怪罪,但谁都不可以,一切都过去了,难道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引此为戒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