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史诗影片《终极胜利》观后感

学问乐 人气:3.1W

《终极胜利》集中展现了潍县集中营内日军与侨民间的对峙,这些留在中华大地上的侨民已经做过人生的选择,像李爱锐一样在民族正义面前,舍弃了家庭与财产。下面是语文迷网为大家提供的影片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6史诗影片《终极胜利》观后感

《终极胜利》观后感一

在看电影的时候掉了很多眼泪,比如在大家一起唱《奇异恩典》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在还没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这首赞美诗歌会出现了);比如,小女孩在弹琴给那个再也听不到的小石头听的时候;比如最后eric赤脚跑步胜利的时候;比如……

不是说每一个片段都拍得有多么震慑人心,而是因为突然发现,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也就是说,曾经真的,有这样的一群人,经历过这样的一些事情。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些人,做出过这样的一些选择,然后,再如一粒麦子落在了地里,死去,被埋葬,被覆盖,被留下一个墓碑上的名字。

然而,有些故事,一旦发生便不会在历史尘土中被掩埋,而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生生不息。

想起曾和某人一起探访过厦门鼓浪屿岛上的基督徒墓地。在别人都在岛上忙着小清新的时候,我们两个基督徒,却开始了一段很妙的“寻根之旅”。

那条小山路,很阴凉。一路上的石阶,还有着各种拼音字母,走几步就发现一个,宛若探秘。估计像我们俩这样走这条路的人也不多吧,所以一路上没有看到别的人。在鸡山路拾阶而上,走到半山腰,发现一个小菜园,里面有一块比较详细的碑文,当初拍了照,后来想想总觉得不太尊重,又删掉了照片。守院子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继续往上面走,还有一大片公墓,在鼓浪屿岛上总共有五百多位传教士葬在这里,有些还有名字查考,有些已经连名字都没有了。

那时候,这些公墓,给我的印象都只是一个个名字,或者一片片地方。但因为这部电影,会发现,一个墓碑上的李爱锐eric,背后有他望眼欲穿的妻子,有他未曾谋面的孩子,有他的伙计,有他的朋友,有他的爱好,有他的生活,以及他的信仰。

他们本来可以在战争之前就以外国人的身份,离开这个国家的,但他选择了留下。如果早早离开,那会是很聪明的选择吧!毕竟能够远离硝烟战火是多么理智的选择。当想着这些的时候,那些公墓上的,就好像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

作为一群外国人,他们本可如鹰飞翔,但他们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

我想,我能懂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终极胜利》观后感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战火四处蔓延,枪林弹雨冲淡了不少真挚的情感。在回国的船票与此生挚爱的妻儿面前,有人决然选择了大义,坚守在一片被苦难浸湿的土地上。炮火照亮城市夜空的同时,也点亮了人心中的火焰,《终极胜利》中的爱情,兄弟情,所有人类最质朴的情感都被注满了人性的力量。

永远对自己真诚是李爱锐做人的道德准则,坚守,更为可贵。放弃奥运冠军的光环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来到偏远的出生地天津宣教,这是李爱锐对信仰的坚守。潍县集中营内,身心饱受摧残的.李爱锐拒绝了首相丘吉尔的特别照顾,将离开集中营的宝贵名额让给了一位怀孕的妇女。或许这对李爱锐来说是爱与关怀的自然流露,但在他人看来却是高尚情操的展现,充满了人性光辉。

那时期的中国租界,生活着很多外国人,有奔波在医护前线的医职人,就有发战争财的医药商和军火商。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很高,或享受着厨师、司机和仆人的服务。教师的职务和崇高的信仰,没能让李爱锐这朵青莲沉溺在物质生活里。李爱锐从不用身份高低来判断人的好坏,而是透过人们的内在品质,彼此之间,互相尊重。没有外籍人的优越感,徐牛与李爱锐之间又少了一层隔阂。尤其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徐牛想做一份努力,却茫然失措,是李爱锐教会了他勇敢面对,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救助中国潍坊集中营的受难者们,将爱治暴的希望传递下去。徐牛对李爱锐一家人的感恩,由一套白色的制服表现得淋漓尽致,板正的制服除了表现司机的身外之外,更是徐牛对李爱锐的尊敬,细腻的情感将点滴的细节黏合在一起,充满了仪式感。

何为友情?烽火硝烟之间,人人自危,经受得起人间最残酷考验的生死与共才是真正的友情,如同《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救一个人,是为了不再失去一个兄弟。当徐牛腿部受伤时,李爱锐的脑海中没有丝毫优越地位的意识闪过,而是顺手拉过黄包车将徐牛带离危险的战争废墟。徐牛与李爱锐,彼此尊重的这份兄弟情义,跨越战争的围栏,成为永恒。

残酷的大环境,生存已经是一种挑战,那么爱情则成为割离孤独,寻找温暖的理由,或是证明自己还活着的一种方式。发生在战争中的爱情离不开炽热的内心与悲伤无奈的眼泪,丘比特之箭与死神的镰刀相碰,摩擦出血腥味道的火花。但它更像是一场赌博,押上性命,或者是爱情本身。

以“胜利之吻”为起点,让时光倒流,阿廖沙与舒拉在《士兵之歌》里童话般地相遇,人对战争的恐惧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刚萌发的爱火却因为分别而熄灭,阿廖沙战死沙场,舒拉却未从得知。冰冷的结局,就像无情的战争,爱情来过,很快,它又走了。《英国病人》中的历史学家艾马殊,在拥抱爱情的那一刻,便抛弃了不再拥有的一切,直到爱人死去的那一刻,战争留给他的病症,一直在隐隐作痛。《终极胜利》中的爱情没有《英国病人》中的那样极致,而是更加的热烈,有着年轻的激情。开着红色跑车的男人是有钱的药商,救治病人的女人是医院中的护士。两人之间有着无数的交集,又有着无数的冲突,金钱利益与人道救援。

爱情是什么?无论是对陷入爱情的药商,还是对坚守在中国大地的李爱锐来说,都是一张回家的船票。药商为了爱人,放弃了安稳平定的生活,而李爱锐则是为了民族正义与信仰,选择了放手妻儿,原本幸福安定的生活永远定格在了游轮上亲吻的那一瞬间。

生命短暂,人们终将逝去,但发生在潍县集中营的故事却永久的保存下来,彼此之间的情与义是那么得坚定且美好。在薄情世俗的现代,依旧闪烁着独特魅力,照亮我们继续前行

《终极胜利》观后感三

整个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头一次自己非常讨厌这样的环境,因为故事里沉重的苦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却没有其他人和我一同背负这压抑的氛围。我经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上帝在哪里?他的公义又在哪里呢?

在这部名叫《终极胜利》的电影里,我看不到胜利。在集中营里,因为缺少必要物资生病的米大卫得不到必须的药物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为了战俘营里的战俘,李爱锐要求和指挥官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条件是如果李爱锐赢了,就允许村民送物资进入集中营,李爱锐在比赛中赢了日军指挥官,但是日军指挥官却反悔电死了送物资的小石头,为了保护弹钢琴送小石头上路的小女孩,米大卫被日军活活打死,李爱锐为了他刚刚怀孕的妻子放弃了回国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死在了集中营里。战争结束后,为了保护战俘不受日军的报复,徐牛被日军指挥官打死。

他就在苦难中和集中营的大家同在。李爱锐牧师和日军指挥官比赛时已经得了极其严重的疾病,身体也处在长期的营养不良中;比赛当天,日军指挥官把所有的战俘赶回营房禁止他们为李爱锐牧师加油,他们只好在营房里为李爱锐牧师祷告和唱赞美诗《奇异恩典》,就在这种不公平的状态下比赛开始了,神与李牧师同在,仿佛又让他回到1924年夏季的那场400米奥运会,极不寻常的打败了日军指挥官。

这部影片聚焦的绝不是地上的比赛,而是天上的比赛。1945年2月21日,43岁的李牧师在集中营里病逝归家,他打赢了在地上的战争,返回天家享受他主人的欢乐去了。地上的一切总有一天都会消逝,谁还记得1924年其他项目的奥运冠军呢?但是,当圣徒回到家乡,他在地上走过的路程将会被铭记在生命册上永远不会消失。

苦难是通往胜利的唯一途径,中国有一句古话: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每个圣徒在地上都要遭受苦难的磨炼,被神打磨成精美的瓷器,没有人可以不经过苦难就听到胜利的号角回归天家的,这是上帝至高的奥秘主权。

此时,我想起了《约伯记》的故事,义人约伯受到上帝的试炼,家产儿女都被上帝收回,也得了大麻风,被世人耻笑,神来到他的面前,并没有回到他这是为什么而是告诉他这是神的主权,约伯就顺服了。面对苦难,有时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就像李牧师也不会想到他会遭受到这么多苦难一样,因为这是上帝的主权,他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因着上帝的爱和救赎,我们只能选择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