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长亭优美散文

学问乐 人气:2.93W

我是冲着那声名远播的长亭去的,当然,还有那穿亭而过的古徽道。

送别长亭优美散文

午饭后,从石台县城出发,过河,翻山,又越岭。地图上标注的45公里的路程,也许因为心情急迫,也许因为公路盘山,我感觉仿佛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正迷迷糊糊的,司机把我一拍说,到了。我一眼就看见了路碑,灰白色的'水泥板上用红漆写着“高路亭”三个字。

我捧着相机悄悄在村庄外围游走。在暖阳高照的冬日午后,古老的村庄安静地躺在群山怀抱里,一幢幢老屋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那斑驳的色彩袒露着自己曾经的沧桑。一幅幅徽派建筑的画面,领我走进了这个古村很阔的从前。

这里就是因为村旁一座供行人歇息的长亭而得名。相传早年有一李姓人家,家境贫寒,寄住在亭旁,靠卖茶水度日。一天,有个背着大葫芦的乞丐前来要饭,乞丐又瘸又脏,一路上遭人嫌弃,受尽侮辱,而李家却对他热情款待。乞丐感激不尽,临行前留下了一份酒曲制作秘方。李家按方制曲酿酒,酒甜如蜜。从此便酿卖甜米酒,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慕名品尝者络绎不绝,于是,李家正式经营“甜曲药酒”。据传那个乞丐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先人的善举不仅为自家赢得了好报,也为整个村庄带来了大益。李姓人家的酒曲四方闻名,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交易异常活跃,这里随之不断繁荣,形成了商铺。到清代康熙年间,成为全国知名的酒曲生产专业村,年销售量高峰时候达到五万斤,产品远销到东南亚各国。大批老板们把本地的酒曲销出去,又把异地的产品贩进来。他们将门前的道路铺上了青石板,从徽州一直铺到池州。他们在商铺的门前搭建了廊亭供客商歇息,鼎盛时期的高路亭村,街巷两侧商铺林立,形成了商铺廊亭一条街的壮观景象。

我问村中老人,那些廊亭还有没有?他用手指着旁边一间破落的房子说,就剩下那一个了。我连忙前去拍摄,这唯一残存的廊亭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任何看点,实际上是房头伸出来挡雨的雨披。

如今这里生活着四十来户人家,一百五六十人,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繁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是老人和妇幼,他们在家园里默默地守望着。老人经常给孩子们讲述从前,孩子们认真地听,仔细地想,可怎么也想象不出昨日的繁华究竟是什么模样。

出村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分。坐到车上,看着夕阳,耳边突然升腾起一支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配着如泣如诉的舒缓旋律,使这首歌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冬天里,没有芳草,也没有杨柳和笛声,有的是一抹如血的夕阳,还有一缕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我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今天,我又用它送别这仅存在记忆里的长亭。当然,还有那承载昨日繁华的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