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学问乐 人气:2.32W

两岸思乡曲 诗翁故里情

余光中: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非常感动。”2012年12月20日,余光中伉俪专程回乡观看交响诗剧《乡愁》演出的,他看后有点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家乡人民精心创排了这部交响诗剧。

一首诗歌,一部诗剧,共同演绎了两岸同胞的思乡共鸣曲,也谱写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乡愁》是余光中1971年在台北思念故土时创作的,据说他当年创作这首诗仅用了20分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确认了此事,说:“自己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情感已经在心里沉积了20年,灵感瞬间找到了‘出海口’,就一气呵成地书写了自己的乡愁。”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余光中说,文学作品是沟通人类心灵的,可以跨越年龄、性别和民族。“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打动人心,就像我们没有做过强盗,但喜欢《水浒传》,不是贾宝玉,但深爱《红楼梦》。”

调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时隔半个多世纪,老诗人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圆满地完成了“寻根之旅”;2004年,他又专程回到泉州,欣然担任泉州参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荐人,向海内外宾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2011年回乡时,他的诗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为家乡留下了新的诗篇——《洛阳桥》,该诗在《泉州晚报》首发后,引起了广泛共鸣。

右手写诗 左手写文

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被誉为当今文坛苏东坡。梁实秋生前曾盛赞余光中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提起余光中,有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对此,余光中希望广大读者看到《乡愁》,不要是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他说:“我做诗千余首,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不仅是在诉说乡愁。最近十几年,我又在写关于环保主题的诗,希望广大同胞珍爱自己脚下这片土地。”

“诗与文各有用处,抒情时宜用诗,记事时多用文。”余光中说,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或作家,不仅要熟悉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还要能运用各种体裁进行创作。

用母语写出“真情实味”作品

“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余光中坦承,自己的文学生命能保持常青,得益于对中文的热爱。他说,中文是中华数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学是自己文学生命最重要的源泉。

余光中希望青年诗歌创作者要从古典诗词汲取养分,也要吸收“五四”以来新诗的成果。同时,还要深入体验生活,把生活的经历变成艺术的经历,就能够创作出动人的'诗篇。他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乡音”,例如鲁迅的绍兴话、沈从文的湖南话,老舍的京腔。文学创作除运用好中文外,还应用好地方方言、俚语和童谣等,这些也是母语的组成部分,用好母语才能写出更具“真情实味”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称自己是茱萸的孩子,因为他在九月初九那天出生。为此,他对重阳、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特别重视,他认为这些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凝聚全球华人的心。

【作者简介】

余光中,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因创作《乡愁》等诗饮誉海内外。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2011年,获首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贡献奖。

“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两年前,余光中回泉州时又即兴续写了《乡愁》的第五段,这是八旬诗翁时隔四十多年后为《乡愁》书写的续篇。他说,这是两岸同胞共同书写的诗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创作《乡愁》时并没有写明两岸发展未来,而是留下空间。

近年来,余光中频频跨越海峡回大陆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去年他两度回泉,这不仅让老诗人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真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渴望和平的深情,新增的这一段也恰好表达了广大同胞对海峡两岸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