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学问乐 人气:2.66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课题是《确定位置(一)》。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预设效果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一)” 是小学数学第七册《 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以及学习了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编排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座位表入手,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从而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帮助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并学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我还补充了数对发明者笛卡尔的生平介绍,渗透数学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确定位置。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法学法:

人们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让课堂教学高效而又符合学情,教学中我采用了调查法。课前,我对2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前测,从“你坐在教室的什么位置?你还能用什么别的更简单的方法表示你的位置吗?你听说过数对吗?”等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情境教学法。课中,我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 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为此,我从:“问”让学生自己提;“法”让学生自己探;“题”让学生自己解;“情”让学生自己抒等四个方面设计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新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学生兴趣越浓,他的观察越仔细,感知、思维、联想等学习活动就越有成效。新课伊始,我播放国庆 60周年焰火晚会片段,学生会对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并制作出来的产生疑问。老师此时揭示课题(板书:确定位置)。这样的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而且建立了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自豪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索新知,营造空间

探索新知的环节,可谓是一节课中的重中之重。围绕学习目标,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1.结合情境,巧妙设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班长的位置。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表述方法。老师说明,观察时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电脑出示分组)

2、导放结合,授人以渔。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道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观察的顺序,学生们就能比较正确的描述班长的位置了。班长坐在第3组这条竖线和第2排这条横线的交叉点上,并提问:我们能不能用上一些符号和数字,发明一种更简单的描述方法呢?

学生设计并展示。根据前测调查,学生会出现这些情况,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相同点,都有数字3和2,中间都有将两个数字隔开的符号。这时老师说明:数学家选取了“,”号将两个数分开,并且在外面加上了小括号,从而引出数对。第3组第2排还可以表示为(3,2),并让学生说说3和2分别表示什么?随后加以巩固。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突破教学重点。

3、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数对是一种数学知识,它建立在坐标图中,应该让学生体会从具体位置中抽象出坐标位置。接下来的环节,我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对:(2,1)、(2,2)、(2,3)(2,4)、(2,5)、(2,6),并引导观察。学生会发现,数对的第一个数都是2;都是第二组的同学。这样原来的座位表就变成了一个方格图,每个同学的位置就在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班级座次表中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坐标形成的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4. 轻松交流,求异创新

溪水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大背景中,才会被深刻地理解和阐释。接着我通过展示数对发明者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史料介绍,鼓励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个爱思考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文化,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共享成功,评价反思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数对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我通过展示“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对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数对机械制图中的应用”“数对在航天飞船上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拓展了知识视野,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了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的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共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生成延伸。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虽然简单,但能反映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尤其是学生的板书,真实地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设计思路上的异曲同工。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习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