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合集6篇

学问乐 人气:1.35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合集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学生 《家人的爱》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 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但是,调查表明,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 对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并不理解, 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爱被看作是平常和理 所当然的。

二、活动目标 情感熏陶:

1. 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理解疼是爱,严也是爱。

2. 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能力培养:

3. 培养动口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重点: 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

活动难点: 理解严也是爱。

三、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 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家人的爱,激发对家人的感 激之情。

四、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需要,我将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运用影视录像、图片、配乐诗朗 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自 然而然地得到爱的体验. 五、教学准备 课前,我布置学生准备一张与家人的合影,并提出问题: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 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六、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趣、感知爱

1. 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图片, 让学生欣赏动物世界中父母关爱儿女的几组镜头,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其谈感受,体会动物家庭中的爱,从而为感知自己 父母的爱作铺垫。

2. 紧接着,播放一段《幸福宝宝》的录像,轻柔的音乐,温馨、动人的画面,不 禁使孩子们如临其境。这时我会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在看、想和 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父母的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体验。

活动二:体验、感悟爱 1. 首先,课件出示几幅画,这些生动的画面,就是生活情境的再现,符合儿童的 兴趣和需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情,回顾生活中曾经历过的一个个备受父母长辈疼 爱的场景。这时,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照片说说自己在家长呵护下健康成长的 故事,这样在看、听、说、演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家人那平常、无 声的关爱的感受。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

2. 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满脑是家庭中那温馨的一幕幕时,我又利用件再现几个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究:严格要求是爱吗?当学 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严也是一种爱时,便是感悟了爱 的真谛。此时若有同学谈到自己因误会了父母的爱,心情很后悔,我会立即用手 机让他与父母联系,当场向他们道歉,化解心中的疙瘩。这样,把现实和情境结 合起来,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 课件演示小诗:同样的爱 在体验、领悟了家人不同方式的爱之后,我让学生续编或仿编、朗诵这首小诗, 学生的情感在自主的创造活动中再次深化。

说课稿 篇2

同行,是一种缘分,伸出双手,便不再孤单;同行,是一种美德,十指合一,便能量无敌!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让我们同行》,请你们与我同行,走进我的课堂设计。我将分三个板块进行说课,分别是:

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稳踏基石,精心设计,达成目标;

课后延伸,意行统一,深化目标。

一、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本课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这一单元共有三个课时,分别是社会交往中诚信、宽容、互帮互助三项交往技能的培养。本课是“交往”第三课之“互助”篇,对孩子们来说,互帮互助不仅是建立真挚友情的有效手段,更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法则。当自己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的帮助。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可以给别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助人为乐”的体验。围绕着这一教学内容,我开始审视我的学生们。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往往只期待他人的关心,而很少考虑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比如说让他们小组合作时,他们有时却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有时因意见不一吵成一团。同时孩子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不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互助之美、奉献之美、合作之美,因此在学生交往中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学生体会互帮互助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互帮互助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在生活中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2.过程与方法:

(1)在游戏中感受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提高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2)在调查收集中,提高信息搜集、提取的能力。

(3)在观影中,提高鉴赏、感受故事情感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会帮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互帮互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2)做一个愿意去帮助别人的人,为幸福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体验互帮互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一起同行的真正含义。

二、稳踏基石,精心设计,达成目标;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学生需求的分析,我给自己的教学设定了几个板块:

一、游戏导入,感知互帮互助

首先是游戏导入,让孩子感知互帮互助。我用连笔画的游戏导入,请同桌分工合作,一个人闭上眼睛,手握一支笔;另一个同学只能用语言提醒,帮助他将纸上的笔画连起来,完成一个汉字。游戏结束后,我马上抓住机会随机采访闭眼的同学和一旁帮助的同学,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闭眼的同学会迫切需要别人的帮助,因为同桌帮助,他可以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一旁帮助的同学也会因此有成就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第一层涟漪。游戏结束后我会挑选几张成果,粘贴在黑板上,给同学们一个惊喜——原来是今天的课题:让我们同行。全班同学会因课题独特的出现方式,而初步感受到全班同学一起完成任务的快乐。

二.真情回味,帮助无处不在

接下来,是真情回味,让学生体会帮助无处不在。这一板块是让学生立足自身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他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首先,我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暴露”法,向孩子们述说我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和当时急需他人帮助的心情,再问学生,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有过跟老师一样的心情?是否接受过他人帮助?这样一来会更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将他们带入最真实的学习情境,获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在他们心中激起了第二层涟漪,让他们感受到同伴互助的温暖。

三、感受同行,力量无所不能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个颇具代表性的社会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同行的理想。

(一)路人有难,挺身而出。

(二)齐心协力,创造价值。

【设计意图】现如今,淘宝对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课堂中,我选择了这个学生日常所见,却又容易忽视的信息:淘宝这样一个企业的成功背后是什么,运用“陌生化”原理让“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用“新眼光”去看常见事物, 经历 “比较”——“分析”——“领会”——“研究”等有价值的思维过程,也通过使用辩论这种手段不断加深各方对于问题的认知而逐渐统一观点的过程。趋向于正确的认知。企业的灵魂人物在创业初期确实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是要做到一个优秀的百年企业,那就必须是团队中各个成员共同努力,团队间的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才能做到的。同样是个团体,作为班集体也有这样的经历,通过班级荣誉的展示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迫在眉睫,万众一心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题目是“让我们同行”,这部最新的微电影恰好吻合这个主题,而且就在我们这个城市。同行的意义在这里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从而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那颗沉睡的心也最终被唤醒。就这样,在感人的视听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社会上的“互帮互助”,更是理解同行的真正含义,这一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四、交流故事,升华情感。

在感受了老师提供的3个社会材料后,我把镜头切换到了学生主体上,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收集的发生在身边的或者社会上的关于互帮互助的事情,引导孩子去感受人间“互帮互助”的真情,全方位地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为导行做好了铺垫。

五、自我提升,今后一路同行。

最后,我把镜头聚焦到我课前准备好的“互助水晶瓶”上,里面收集着同学们遇到的各种困难,请同学们随机抽取,然后共同商讨解决。比如一个同学写到:下课了由于我跑太快,膝盖和手都摔破了,站都站不起来了。然后请全班同学说一说怎么去帮助他,有的同学说我二话不说会背他到教室,有的同学说我会马上报告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同学说我会立刻跑去医务室找创可贴……这个环节巧妙地代替了直接问学生“今后你要怎么做”,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着眼于实际行动,而不是说空话说大话。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同窗好友——互帮互助

路人有难——挺身而出

素不相识——万众一心

成长之路——一起同行

三、课后延伸,意行统一,深化目标。。

到这里,我的课堂教学已基本结束,但我认为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达成意识的认同,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为了让孩子们积极地去传递互帮互助的正能量,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份“互助爱心菜单”,上面有一些帮助他人的建议,倡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

总结:整堂课,学生对同行的理解,层层递进: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温暖人心——对陌生人有难,挺身而出——企业员工之间互帮互助,提升企业价值——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让城市更为温情幸福——最后回到学生自身,让他们从自身做起,学会互帮互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才能自觉行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 第2章 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利用学校博客平台进行网络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思考性、有效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心理学强调,学习是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

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

其中:焦点——;焦距——(设为);

设常数

思考: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①关系: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例题解析

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清楚:求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或者是方程当中的),必须要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通过例2让学生明白,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主要是确定两个要素:一是双曲线的位置,由焦点来决定;二是双曲线的形状,由来决定。

例3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来解题,要注意焦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线测试

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可以了解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

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

上交: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61 习题2.3 A组 第2,5题和B组第2题

不交:第2课堂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双曲线的定义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轴上 2、焦点在y轴上

三、例题解析

例1

例2

例3

我选择这样的板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七、评价设计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1)课堂上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画椭圆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事物发生的过程.许多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梯度地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全过程,问题的提出是一个紧扣着另一个,学生按照我的引导,一步步得出最后的结论,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的充分调动.(3)通过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在得到学习情况的反馈后,我及时给予解决,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得出双曲线的定义,类比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摆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立场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探究、归纳、分析、总结等活动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采用“网络环境下数学课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利用在线测试边讲边练习进行教学,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巩固,在关键的重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发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再发现、再创造的感受.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例4的内容,是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说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说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说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和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

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

(二)认识算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游戏、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上珠、下珠的意义。

2、在算盘上表示1-10。

这一部分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出示一个算珠比较乱的算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然后介绍在算盘上拨数需要把算珠拨靠框。二是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引导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算盘上定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做上记号;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定下来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三是让学生拨出1——9各数,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2、5、9的拨法。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算盘怎样表示,老师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和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

3、用算珠表示数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563,通过动手操作拨珠让学生明白: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

4、拨珠的指法

通过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及指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的11题。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前两个练习是基本练习,最后一个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四)介绍算盘的历史

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欣赏各种算盘

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

主要板书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一个上珠一个下珠表示的意义。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与他人的合作,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五、材料准备

1、教师用:水槽、萝卜、小刀、橡皮、烧杯和鸡蛋

2、学生用:水槽、一号材料袋、二号材料袋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流程

(一)、魔术引入,初步感知沉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魔术“会游泳的鸡蛋”来引入新课,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这一魔术也是和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从而能够顺利展开本课的教学。

(二)讲解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自由阐述他们心中的想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判断物体沉与浮的标准。接下来,再用课件出示三幅图,学生分别说出每幅图中物体的沉浮情况。其中第三幅图的物体是悬浮的状态,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悬浮也是浮的一种,但在小学阶段是不需要出现悬浮概念的,只需要知道这种状态也是浮就行了。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判断标准的理解情况,也能成为后面实验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一,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确定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石子、木块、泡沫、啤酒瓶盖这四种材料,让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接着适机提问: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再由学生汇报结果。其中啤酒瓶盖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根据啤酒瓶盖的不同情况请学生分别展示操作方法,师提出问题:哪种方法更合理呢?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师总结并用课件出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四)、实验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渗透科学思想。

我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同样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结果都与猜测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科学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五)、实验三,探究同种物体沉浮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一个是观察萝卜由小到大时的沉浮状况,另一个是观察橡皮由大到小时的沉浮状况,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直观的实验学生能很快领悟其中的道理。

(六)、魔术揭秘

针对课前做的魔术,进行揭秘,让学生明白魔术中其实也是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的。这一环节设计也能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七)、课后小结

学生先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师做最后小结,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及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4课《麦哨》。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炼的抒情类文章,篇幅较短、层次清晰。教学课时安排是一课时,针对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特作如下说课:

一、 说教材

《麦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作者陈益饱含深情的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野特有的农村气息——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嬉戏的场景,展现了乡村孩子特有的纯朴、天真、和可爱的形象,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的是浓郁的生活情趣。

课文主要以麦哨——这种农村常见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从声音方面着手,开篇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接着重点描写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嬉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童年生活也

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的手法运用自如,形象传神,需细细品味和赏读。

二、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初具语言情感的感知性,能对较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不同程度的赏析。考虑到该篇的特点,在生字词的教学上我采用学生互学,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真正体现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三、 说教法

1、 情感铺设

考虑到文章语言的优美及字词的斟酌,在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轻音乐作背景努力营造温馨缓和的氛围,提升学生情感。

2、 小组合作

新课改一再强调教学的最终成果以学生是否自主参与探究作为根本,故在情境创设中加入小组合作共学生词及多音字,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真正掌握语文语言知识。

3、 品词析句

文章特有的人文气息及韵律美决定了在理解课文时应注重字句的朗读及情感,其中重点句子作重要讲解。特别是能体现作者情怀的句子作深层次剖析。如:“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一句写出了孩子们特有的质朴与天真,就像带着露珠的月季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

得透亮。作者将脸蛋比作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们因玩累的憨样,也道出了作者对儿时农村生活的怀念。

四、说教学过程

1、本篇的线索是以麦哨的“呜卟,呜卟,呜……”声音贯穿全文,所以在设计的导入部分我采用农村常见的动物声作为蓝本进行有的放矢,进而引入麦哨的学习,使学生对麦哨的声音形成总体的印象。

2、生词的讲解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虽然农村孩子普遍存在拼音薄弱的迹象,考虑到四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些基础,适时中加以引导,因设想查字典、同桌互学、小组赛读的方式会加热课堂温度,所以有此设想。所以在多音字PPT出示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多余的答案,这样会局限学生想象思维及组词联想。

3、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悟,采用不同的方式读,读通读顺,再顺理成章的剖析内容会显得容易,感知作者情感也会水到渠成。

4、最后,由麦子这个话题我想到了时下如火如荼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营养餐,就顺势将孩子们欢乐的情绪来了180度的大转弯,以浅显易懂的图片形式呈现各种浪费粮食的不良现象,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向学生们展示全世界仍有诸多的人因饥荒而骨瘦如柴、面黄肌瘦、食不裹腹的现状,进而提出珍惜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观念。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比较简单,并没有过多的设计文章的结构及重要的字词句,而是用贯穿课文线索的“呜卟,呜卟,呜……”作为醒目的标志,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完文章他们也可以清晰的知道原来文章就是用这样一种声音将他们带到原野,带到绿树丛荫、欢声笑语、忙碌耕作的乡村,那种纯纯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气息、质朴,却恰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也正是作者意欲传达的一种精神主旨。

课后反思: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

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

TAGS: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