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汇编8篇

学问乐 人气:9.23K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发现自己的潜能》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上册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创造新的自我,告诉学生要发展的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树立完善自己的信心。从全课内容看,它是对第一框的继承和深化,并为第三个框题做铺垫,所以本框在全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会不断提出一些认识自身的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认识潜能”是“认识自我”的重要内容,初一学生受限于知识水平,对潜能这一抽象概念很难理解;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但学生对自身潜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对激发自己潜能的方法并不了解,所以,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另外,学生对自己具有哪些潜能、如何去发掘潜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有利于课题的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会更大程度的发挥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能力目标】

学会多方面发觉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的能力;在交流互动中,提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知道发掘自己潜能的一些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发掘潜能的方法。

【难点】

认识自己的潜能。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教学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开课之初我会播放音频:《命运交响曲》,之后进行提问:这是什么曲子?谁写的?你知道他写这首曲子时的情况吗?

学生可能会说: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我会给学生讲解贝多芬的故事,继续追问:同学们贝多芬的故事给你什么感受?学生经过讨论回答,最后统一同学们的认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继而引出课题。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参与其中。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自我的潜能

1、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有待开发

【活动一】母亲的潜能

一位妇女上街买菜回来碰到老朋友就在楼下聊天。这时,妇女的小孩爬到阳台上推开窗户看到了母亲,母亲发现了小孩惊慌失措的摇手示意小孩不要掉下来。可是小孩以为母亲要拥抱自己,于是从阳台上跳了下来,妇女拼命奔跑,在危机时刻接住了孩子。后来专家进行测试发现最快的运动员都跑不了这么快的速度。

问题:这位母亲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住自己的孩子,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讨论交流,我会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潜能,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着我会通过讲解相关链接中关于潜能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我会注意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认识自己,做个有心人,找出自己的潜能所在。

让学生思考:我最擅长的____智能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画好后,请部分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潜能图。

(2)进行现场采访,师生互动。采访以下四个问题:

①海平面以上的能力是你什么能力?那海平面以下的是你什么能力?

②从你的潜能图上可以看到,7座“冰山”是有高有低的。为什么你会这样画?

③你觉得自己的潜能在哪儿?

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加以引导和点评。

最后总结出:我们的特长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换句话说,特长的形成过程,就是潜能被开发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潜能是可以不断被发掘的!大家要做个有心人,用慧眼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发掘自己的潜能

1、积极心理暗示法

【活动一】

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用沙子堆城堡的孩子,接着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讨论:

(1)这个孩子的回答,对他日后成为建筑设计师有影响吗?你怎么理解他的话?

(2)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相同经历的人?

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说出自己知道的例子。之后进行适当点拨,并讲述我自己的体会: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且一直为这个理想而努力着。在老师的日记本中经常记着这样几个字:“我要当老师,我要考大学!”终于我如愿以偿。

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积极心理暗示法是一种发掘自己潜能的好办法。

2、确立更好的自我形象

【活动二】

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美国的笛福森,45岁以前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银行小职员。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毫无创造才能的庸人,连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然而,在他45岁生日那天,他读报时受到报上登载故事的刺激,遂立下大志,决心成为大企业家,从此,他前后判若两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顽强毅力,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潜心研究企业管理,终于成为一个颇有名望的大企业家。

让学生自主讨论笛福森成功的原因,最后总结出:如果不是报上刊载故事的刺激,如果没有树立自我新形象的目标,笛福森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企业家。所以,树立更好地自我形象是发掘自己潜能的另一个方法。

3、通过实践,激发潜能

【活动三】

播放课件:哪些潜能未被开发

让学生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掘潜能的计划。

之后将自己设计好的几个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后,认真如实填写,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受全体同学监督,帮助完成同学们完成自己的心愿。

提出问题:

(1)据刚才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评价,我到底有哪些特长?我打算先开发自己哪方面的潜能?

(2)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掘自己的潜能?

完成后我会抽部分学生上台作短小演讲。

最后给学生强调:我们要通过实践,激发自己潜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讨论发掘自己潜能的三个方法,说一说每个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说出哪个方法适合自己(教师引导学生要综合采用这几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进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随机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拓展作业:将自己的计划加以完善,贴在床头,对照计划的要求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本文的课题为《天窗》,文章也紧紧围绕天窗来写。课文开始介绍了天窗的来历,接着重点介绍孩子们透过天窗看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说明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孩子们以其丰富的想象将从天窗看到的景象延伸、扩大并丰富),最后赞美天窗是神奇的。

如果说,大人们开天窗是为了采光;孩子们看天窗是为了得到慰藉;那么,我教《天窗》则是为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天窗”。

所以,本文的重点自然就落在课文的第5和第7小节。在这两节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紧扣“想象”二字,让学生通过读、划、听、说各个方面展开想象,体会天窗的神奇。

例如,在体会风、雨、雷、电之猛烈时,先让学生学生将有关内容找出来进行朗读,有了初步的体验后,再通过媒体播放下雨时的声音,不仅是给学生以听觉冲击,更是给学生创设了来到天窗下的真实情境。学生就能更直观的感受风、雨、雷、电的猛烈,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边体会边读,边读边想象,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表现力。

第七节中,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出示两道说话练习题:

A、 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像__________似的,_______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展开想象,来丰富课文内容,既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又给学生创造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机会。

如果说,前两次的想象是围绕文本中两个重点小节展开的话,那么最后的写段练习在参考了文本的句式后,就完全跳开课文内容了。有了之前的基础,要求以“透过小小的天窗,我还会看见……想象到……“的句式写一段话,对于此时的学生来说,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以上的说话、写话训练,是围绕本学期我校的样本研修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读说训练的结合点”所作的尝试,希望能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表情歌》这首歌曲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幼儿能够表现自我的一个音乐教材。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每个人又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有的高兴了就拍手,就大笑,就跳起来,而幼儿处在一个模仿力很强,对刺激很敏感的时期,让他们在学习歌曲时模仿各种表情和动作,幼儿是很有兴趣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2.目标定位

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教法学法的最大特点,希望幼儿带着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

3.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活动重点定位是: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新的歌词。

4.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二、说教法

1.游戏法: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所收获。

2.图谱教学法: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3.提问法: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三、说学法

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学法。

四、说活动过程

教师做夸张的表情让幼儿猜猜老师的心情

3、仿编歌曲。

说课稿 篇4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2、尝试探究,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展示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张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的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 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这时我在课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平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说课稿 篇6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 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 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 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 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说课稿 篇7

一、导语:

以《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欣赏几幅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画面导入新课。教师激情导入(配乐):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析现代女作家杨绛的《老王》,一起和作者去诠释爱的主题。(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

1、阅读1-4段看看老王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用一个字概括)。

2、他的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老王的生活如此悲苦,但他的人怎样呢?有着怎样的一颗心呢?(也要求用一个字概括)

4、老王的善良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时,能抓住其苦和善的特点,以及选取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5、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作者一家是怎样关心老王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概括举例)

6、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设计这几个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以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学生交流体验)

(通过这个题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对文章写法的分析,学会写人的文章的写法。)

8、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感受?

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设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并再一次让学生感受体会作者的爱心、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试讲

三、拓展思维:

1、希望那样的时代永远也不要再有,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远离了曾经的沧桑。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你关注我们周围的人吗?面对他们,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是什么?面对生活中那么多的“老王”,我们应该怎样做?

(展示底层人物的图片)(以情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不幸的人,并能伸出援手,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试讲

四、练习:写一段人物的外貌。

(设计这个练习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总结概括:(播放《爱的奉献》结束全文。)

(设计这样的总结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进入一种感情氛围,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七、作业:

(1)字词抄评优美精彩段落写一课一评

(2)推荐阅读名著鲁迅的《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夏衍的《包身工》等。

(这个作业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的《相交与平行》。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生活中有许多平行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教材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三个好处: 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

(二)关于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

思维发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让学生随意摆俩根小棒后将其位置情况画在纸上。教师收集一些学生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让学生分类。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情况,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做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

1、学生随意摆两根小棒,并用直线表示小棒画出小棒的位置情况。(学生画的都是两条直线不同位置情况,突出教学目标:研究的是两条直线,板书)

2、出示教师在一个长方体上不同的面上画两条直线和学生的画在纸上的两条直线进行比较,引出同一个平面。板书

3、出示两个长方体:它们的正面画有一条直线,如课件上摆好。质疑: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吗?移动一个长方体,再问:这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内吗?

4、联系生活: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吗?

5、明确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引导探索

1、 认识相交

(1) 分类:课件出示4组学生画两条直线的情况,请根据直线的位置特点分类,并说说分类的原因。引出相交。

(2)再次分类:根据直线无限长的特点,将2、4组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分别延长,(这里可以让学生在脑中静思一段时间)发现问题,再次分类。说原因。

(3)质疑:在同一平面内怎样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了?

2、 认识平行

(1)引出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补充板书并引出课题:相交与平行〉。

让学生说说1—4组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出谁是谁的平行线。

(2)(课件出示):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为什么?

(3)(课件出示):说出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线段?

(4)(课件出示):生活中你见过互相平行的线吗?找一找?

(5)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你见过互相平行的线吗?

(三)应用提高

1、做一组平行线。

请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做一组平行线。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集体交流:

(1)摆:利用两根小棒摆出一组平行线。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摆。

出示一张画有几组平行线的纸,让学生在纸上摆小棒。

利用这张纸上的平行线:你能找出几组平行线,你能有次序的找吗?

(2)折:将纸对折形成平行线。

(3)画:在有条纹的数学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

(四)交流评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