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学问乐 人气:3.21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是试着加以运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略读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说明文,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人见人烦的“灰尘”原来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作者在讲述灰尘的作用的同时,还向读者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才能趋利避害。

本文共六个自然段构思精巧、别具匠心。“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四次,“作假设”成为这篇说明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文章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节奏更加紧凑。本文除了“作假设”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的4-6这三段结构相同,都是先介绍灰尘特点,再具体说明灰尘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说明文了,学生对于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从文章中找到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分析出使用效果。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所以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由于,“作假设”这种说明方法在本单元其它文章中体现不明显,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事物”这一哲理,学生在自悟中很难体会到,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4、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解决方法:品读语句、随文批画、设计填写表格、讨论交流

五、教学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导语,明确要求

3、默读课文,自学批画

4、检查效果,课堂讨论

5、感受哲理,总结全文

6、讨论收获,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灰尘。

2、灰尘有哪些害处?

3、师: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对吧?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12﹡假如没有灰尘 课件:课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指名作答)

4、下面我们来读读12课:《假如没有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是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有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思考: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怎样?找出书中相关句子,作上记号。(课件:思考)

②说一说:用书中的话说一说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怎样?(课件:句子)

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词语认读情况。(课件:我会记的词语)

(三)、依照提示,先共同学习最后一段,再让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表格。

①谈话: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课件:表格)

②师生共同学习最后一段。

A指名朗读。

B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C在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③学生默读课文,分组完成表格。

④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

①灰尘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无法欣赏到晚霞朝晖,(课件:晚霞朝晖),观赏到闲云迷雾(课件:闲云迷雾),领略到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课件:彩虹日晕)。,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其实灰尘的作用还止如此呢!这里有份材料,让我们了解一下。(课件:灰尘的另一面)

②灰尘有着它的两面性。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如网络,糖,可以补充身体的糖份,好吃,但却引起肥胖损坏牙齿。)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板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今后我们无论看待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到它的缺点,还应该看到它有好处的另一面。

(六)、作业。

请以“灰尘的自述”为题写一篇文章,告诉人们它的两面性。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2课,这是一边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掌握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三、说教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事物的认识仍需要感性材料来辅助,因此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融会声、图、文并茂诵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以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在诵读中感悟到要想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可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一些问题,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任务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

3、朗读感悟法(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语句,感悟语言美的作用,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如: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结合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读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互助,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分为两个课时完成,这里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1、认识奇观、分析原因、找出观点

给大家一个机会,谁愿意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推销一下自己,谈谈自己的理想?”以这个问题导入,然后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从而引出滴水穿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回答形成原因:“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着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从中找出反映水滴品格的词语: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等出示滴水穿石的图片,学生回答后提问水滴有个自然兄弟--雨水,它的力量要比水滴大的多,它能把石块滴穿吗?再问雨水有什么缺点?告诉学生有时为了更加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可以从相反的方面进行说明,形成对比,雨水和水滴,你们更喜欢谁,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朗读。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动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这时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带着问题读书,调动学生的看听想读说的能力。

2、学习典范,寻找共性,体会精神

“水滴力量虽小,但是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能把石头滴穿。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由此透过水滴石穿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人类社会中,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第三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以并列的方式介绍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部分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自主性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人物进行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在刚才的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把自己知道的有“滴水穿石精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进行交流。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要求学生理解“滴穿”、“顽石”、“滴水穿石”的精神,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完第一个例子后,让学生自学其他两个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媒体,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读、找、交流、讨论、对比等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铭记启示,感情升华。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攻克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课件出示)理解“铭记”,带着对伟人和水滴敬佩的心情,齐读全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还应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感情地读背,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学做水滴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名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已想怎样做?联系实际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2)课后搜集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名言、故事等和大家交流。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阅读教学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本课所讲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目标专一 成就事业

爱迪生

齐白石持之以恒 实现理想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

教学重点: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1、同学们,人的一生会得到很多不同的评价,它们会给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老师这儿有一首诗歌,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配乐朗诵)

2、那么,作家巴迪舒尔伯格小时候得到的评价是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课题)这样的评价给巴迪的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

【教学开始,用诗歌引入,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1、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作家巴迪舒尔伯格的相关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即可)老师这儿有一些他的相关资料,谁来帮老师读一读?(出示课件,指名读)

2、好,通过交流,你们认为巴迪现在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预习检查,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三、设置悬念,精读课文

1、是啊,现在的巴迪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了不起的作家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的那一句话最能表明现在的巴迪是个出色的、了不起的作家?(指名说出,全班朗读)

2、假如有一次巴迪的作品获得了一项国际大奖。当巴迪接过奖杯,主持人问他,此时他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你们猜,巴迪会感谢谁呢?(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3、如果主持人接着问,为什么要感谢这两个人,巴迪要怎么回答。你能帮助回答吗?别着急,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还得把巴迪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好好读读。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已经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和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交流。

6、指名回答,师相机指导朗读。

【在教学中不把重点放在死抠词句上,而给学生留下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对于文章的重点,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突出朗读感悟和领悟表达的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7、演课本剧,感受真情。

【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经历自主与合作的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题写一写:

①“精彩极了”是母亲对我的( ),母爱像( )。

②“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的( ),父爱像(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感悟真爱。

1、师导:是啊,母亲的“精彩极了”是一种鼓励的爱,父亲的“糟糕透了”是一种严格的爱,这两种不同的爱造就了巴迪的成功。那么,你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这两种不同的爱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2、播放课件,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3、好,谁先想到了,举手告诉老师。(学生自由发言)

【拓展延伸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群体资源将得到有效利用。】

五、作业:

以“感恩父母”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灯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这一单位的主题是“火与光”。本单位的学习,要让学生相识火与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前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感觉课文中主人公所体现出来的好汉主义精力,从而受到主人公同心专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优美精力的熏陶。本文重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想,赞美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力,阐明本日的幸福生存来之不易,鼓励我们要爱惜、设置装备部署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提示“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同时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熏陶。”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2、能力目标:a、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b、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标: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1、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圈圈写写,批批注注。

3、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设想(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回顾课文内容,进入主题)

(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1)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课文有五处写到灯光。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从2、3句可以体会到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4、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亮光,……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5、后来才知道,……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从4、5句可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6、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2)师小结: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3)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写简单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摘抄四字词,并选择一、二个造句。

2、课后读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比如《后记》。

(这一关键的计划,重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读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对本文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五、说板书计划:广场引起回想幸福生存来之不易灯光往事献出生命(爱惜、创造)(王愿坚)广场缅怀战友板书我重要捉住两点来计划:

1、根据课文的写作次序。

2、紧扣文章重要内容,突出课文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回击,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楚王与晏子之间的三次较量,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的,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学习楚王与晏子的三次较量。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地点拨,抓住课文中关键的、重点的语句(词语)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晏子这个人物。最后,再进行一点知识的拓展,出示有关晏子的另外一个小故事,让学生继续去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性以及人物的个性。

三、说学法

首先让学生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思考,以及一些重点词的提示,理解楚王的阴险、傲慢、骄横。接着,运用上述方法,让学生找出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句子,谈感受,谈体会,进而让学生说一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感受晏子这个人物。最后,再了解有关晏子的其它故事,对晏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晏子出使到楚国,却受到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循循引导,潜心会文

1、师: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大屏幕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知道”、“瞅”、“冷笑”、“打发”、“笑嘻嘻”等词语理解,感受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

3、师: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大屏幕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说说晏子每次说话妙在哪儿?

4、引导学生抓住:“严肃”、“为难”、“拱手”、“面不改色”、“也许”等词语理解,同时抓住这些重点句子体会晏子说话的巧妙,进一步感受晏子这个人物,感受他的能言善辩,爱国情怀、高超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对晏子的喜爱之情、敬佩之情。

4、带着对晏子的这种喜爱、敬佩之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观赏《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感受晏子的人物形象

师:今天,我们一直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晏子这个人物,其实关于《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还有一段影像资料,你们想看吗?(想)下面,让我们跟随这段影像资料进一步去感受晏子这个充满智慧的人物。

(四)课外拓展

师:还想不想多了解一些关于晏子的故事呢?在这里,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大屏幕出示晏子的故事——鸟)

(五)布置任务

继续搜集有关晏子的故事或是找《晏子春秋》这本书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侮辱)———— (反击)———— 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

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

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

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

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

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

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6、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

7、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8、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轻学生负担。】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分析。

1、写作训练分析:

本册教材习作训练,把一件事写清楚,安排了两次(第一、三单元)。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落实在把一件事情写完整,即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第三单元侧重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教材安排了本单元(第五单元)看图写话训练,是为了配合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训练。

2、本作文指导课分析:

这次看图作文训练,基本习作要求与第三次习作训练相同,都是“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但是训练的角度不一样。这次是看图作文,一要仔细观察画面,了解图意;二是要发挥想象,化静为动,以想象来弥补图画的内容。这两点是本单元训练的新要求。本课时先指导学生口述作文,第二课时再指导书面作文。

3、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1)重点:仔细观察插图,比较具体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

(2)难点:依据图画,展开合理想象。

二、说学情分析,目标制定。

课前了解班上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作文能力,老师按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生占30%左右;中等生占55%左右;能力弱者占15%左右。

为此,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优生能具体流利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中等生能完整、较具体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能力弱者,只要求完整,较具体地把事情经过大致讲完整,把事情经过的一个片断说完整清楚。

三、说课前准备。

课前,师要估计到能力弱的学生的口头作文,特别是发挥想象是难点,有些同学会无从说起,无话可说。因此,可在课前协助中下生去收集有关爱惜粮食的故多,可以是伟人方面的或日常生活方面遇到的事。并指导他们试说。

教师准备若干个爱惜粮食方面的故事。

四、说课堂操作程序。

1、本课时的操作程序是:

2、优化操作程序,变作文教学的单一性、刻板性为多样性、趣味性。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多渠道地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训练学生的口述作文能力,让学生把口述作文作为一件趣事。

①引入新课时,用自制投影片,引出古诗《锄禾》,明确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把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部分处理成两大块:一大块是一家三口吃饭时的对话;另一大块是门外农民在烈日炎炎下种田的情景。

③把两大块片断作为一个训练点放手让学生口述,特别是放手让中下生训练。学生分角色说全过程(表演形式),这是第二个训练点。也可分为两部分:先自由组合在位置上说;再教师指名或学生随意组合上讲台前表演。让优生充分发挥应有的才能,让中下生得到启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作文技法指导,侧重两方面:

一是详略得当。有些学生会不分主次,把事情的起因说得很长。所以特别要强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并付之于指导过程,这是本课时的重点。

二是对话时,对提示语在话的前面、中间、后面(即对话的几种类型)的指导。不光要让学生理解对话的几种类型,而且要指导学生写好提示语。学生口述作文时,对话的提示语往往很简单,如只说,“妈妈说”、“爸爸说”、“我说”。这样就不易理解人物的神态、心理和感情,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文章就不生动了。

要加强指导对话中的提示语,如“妈妈温和地问”、“爸爸严厉地呵斥”、“我含着眼泪小声辨解”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的作文技法指导,如遣词造句等,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有重点地加以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方法。

1、变重形式轻内容为坚持从内容入手,边指导边实践。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本课时从指导学生观察、构思入手,指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思路。如看图时,指导学生想想并讲讲自己知道的或爸爸、妈妈、老师讲过的爱惜粮食的故事,能力弱的学生则把课前收集到的故事说说,这样,让学生言之有物。在这个前提下,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2、变师指导作文为学生自能作文。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讲,生听;师出题,生写:师修改,生看,……。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学生讲得好的故事、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头修改作文能力。

3、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

本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口述作文。如让学生说故事;说片断;对说;扮演角色表演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训练。“不怕学生胡说八道,就怕学生闭口不言。”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口头作文若能持之以恒,会让学生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我在教学中把口头作文技能顺利地迁移到书面作文上去,收到了较好效果。

4、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培养,分层递进教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品质。

教师心中已给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制定目标时又分为不同层次,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分层递进教学,做到各方面心中有一定尺寸。操作过程中,分层施教,也是本课时的特点之一。所谓分层施教,就是教学分合有效,动静结合,学生全体参与,各得其所。如把整幅图先分成两个片断,引导中下生说,又引导把整幅画的内容说具体,发挥合理的想象,一会儿又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对话,扮演角色表演等。让中下生有话可说,让优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分层施教过程中,还注意分层评价,分层提高,分层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品质。

5、注意德育、美育等学科的渗透,使教学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本课时除了完成作文指导外,还有一个育人方面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能在行动中落实。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这一点。如开头揭题时引出《锄禾》一诗,就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的道理,在学生口述作文过程中也始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趣。

如开头的引题,两次观察画面,作文技法的指导,都制作了投影片,采用了电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教法】

我通过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主要通过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场景,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学习只是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说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引入了课文的作者,琦君的资料: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身在他乡,他却十分思念自己的故乡的桂花,从而引出。作者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部分的教学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而引出桂花香和摇花乐,两个教学板块。

(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教师授课时往往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没随着教师的思路动,而是无意识的想别的事情去了。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过多的分散。这时需要老师当机立断,简洁高效地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减少学生由于过多的分散注意力而影响学习效果。)

2.感受桂花香,我主要是采用品味两句重点句子,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和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重点抓住“迷人,浸等”感悟桂花的香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看着课件出示的提示(自读要求),进行自读,自己划句子,品读。(在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降低了注意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恰当的适合,运用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方法,提高注意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课文第三节的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既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又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我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期待与迫切的心情读出来。为了理解“缠”这个词,我用情境导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起来就比较到位。

(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动的特点,但是在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注意力下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倦感。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在一些课文的场景中,用表演的方式舒缓学习的高度紧张感。这也是从另外的角度来提高学习注意力和提高课堂的接受力。)

2.课文的第三小节重点是摇花乐片段的品读,感受摇花乐,通过让生自己找句子,读句子在感悟中读出美。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你是怎么摇的,。同学们边读边表演,使劲的摇,用力的要,摇出了喜悦,摇出了幸福。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读文,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分别落到了哪里,肩上手心头上脚上这就叫满头满身,这是我调动了孩子的亲身体验,想象如果你的身上各个部位沐浴着这纷纷飘落的桂花雨,你是什么感受,随机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想象作者当时的欢乐情景。突破了这一教学重点。

接着向学生明确,沐浴着桂花雨的缤纷,享受到桂花雨带来的快乐的除了是作者,还有父亲母亲,父亲和母亲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桂花雨的喜爱。我让学生分角色来读母亲和父亲的描写。在母亲描写,抓住母亲的几个动作,“洗近双手,撮“来体会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是爱桂花,珍稀桂花的表现。父亲的描写。重点是体会他的那首,口占一绝。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诗中的意蕴。父亲的诗道出了桂花雨不仅摇来了童年的欢乐,还有全家的喜悦,还有全村的丰收。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有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在声情并茂的情景中现在网络无所不有,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变难为易,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

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单单让生说是很难说清的。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这种感情是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改变的。又通过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母亲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造成了课堂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不高。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体验的展开,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节奏,而且还能增强师生的感情沟通,强化学习重难点,达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感智慧的目的。陈瑞老师在评价中应用南风效应和罗森塔儿效应来应对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南风效应用就是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会比强硬的手段更有效。罗森塔尔效应---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这种定势给人以心理暗示,影响别人的表现。)

最后一部分我把琦君在乡愁中的一段话搬到了课堂中,让生好好的品读,感受作者心中的思乡情。升华课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