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作文900字4篇

学问乐 人气:9.17K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作文900字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端午节的作文900字4篇

端午节的作文900字 篇1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端午节的作文900字 篇2

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当这个节日来到,插艾蒿,点雄黄、包棕子、戴香包、赛龙舟等各种活动都会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令人惋惜的历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国,想起汨罗江,想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学家和诗人屈原。

除了屈原,应该还有很多自己的亲人在这一天被我们一同怀念。我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无比思念我长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妈,我知道,她也一定会思念我的。

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对我的哺育和爱却远远超出了血缘的范围,在她精心呵护和爱抚下,快乐考试吧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端午节的棕子和香包,更让我无比怀念我的奶妈——那位漂亮健康宽容豁达的年轻女子。

是她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时候向我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我在她的怀中贪婪地吸允着、索取着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怀抱中一天天饱满、长大、变美。

我长大了,要进幼儿园和上学,城里和乡下的距离把我拉离了她的怀抱,但是我的心却无法离开她,因为她把母爱的种子深深种在了我的心里。于是,周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乡下的小路和小桥,奶妈家的柴门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图画。

那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在睡梦中就能够闻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妈让小舅挽着蓝子天不亮就送来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几里路还温热的棕子,里面的各种豆儿和枣儿把糯米染得红红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撑得溜圆。

每年的这几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妈的棕子,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奶妈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谁都比不上。

装棕子的蓝子上还挂着奶妈亲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极了,是用各种丝线缠绕的小棕子的模样,小巧玲珑,香气芬芳,我挂在脖子上在学校向女同学炫耀着,高兴着,美着……

那感觉让我每次回忆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了奶妈身边。

也有那么几次赶上在奶妈家过节,于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兴的事,尽管我不会包,但是还是象模象样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边上,拿着棕叶包着米和豆儿,拿着草捆扎,每到这时候,奶妈都会高兴的一边包着手里的,一边教着我,还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锅里一起煮,结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着,就是里面成了稀饭,尽管这样,她也从未责怪过我,还任我用手在盆里捞来捞去继续捣乱。

亲爱的妈妈,女儿现在仍然不会包棕子,不会缠香包,不是女儿不想学,而是女儿要把妈妈的棕子和香包永远永远留在记忆中,那是什么样的棕子和香包都无法替代的美的记忆,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过节了,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棕子,有没有香包?

女儿在这里为妈妈送上一份节日礼物,愿与您在梦中相会,亲手为您剥棕子,戴香包,亲口祝您端午节快乐!

欣闻国家已把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一起列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还没有规定为法定假日,但是重视传统节日的步子已迈出,我想您听到这个消息也一定会高兴的,因为您爱这个节日。

端午节的作文900字 篇3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中午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我正窝在床上着一个空矿泉水瓶,想着这是第一个没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端午节。

空荡荡的宿舍里,我突然就感到了忧伤——一个很俗的词,却很真。姐在空间发表了“说说”,只有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道摩诘当年大笔挥就这首诗时心中又有何等酸楚。高堂父母悲白发。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我在日光灯下,抖笔如既往,只是心中汹涌的,早已不是昨日对某人的.悸动。

惦念,惦念。

是我对你们至深的爱恋。

这个端午节没有杨柳,没有粽子。一大早就看见教室门框上插着一束沙枣树枝,这个会宁特有的植物,它也是在牵挂着远方的亲人么?电话那头妈妈声音已哽咽。老妈,三小时车程的距离而已,你哭什么?又没有走远。学校是个纯真的地方,可哪怕是圣洁的净土,也会有妖怪,离家一年多,我早已不是那个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小丫头,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眼泪是什么滋味,不哭不爱笑,很多时候会用沉默代替所有表情。这些妈妈不会知道,我当然知道报喜不报忧是常识。

听妈妈嘱咐说去便利店买点熟的粽子,习俗不能丢。我闭上眼睛,应了声“嗯”。

和小万在食堂看见了粽子,上面的线扎的很笨拙,还贴着标签,我心中暗想今年的粽子怎么长得这么丑。露了一个很囧的表情转身走过。

不在爸爸妈妈身边,粽子吃撑死也白搭。

我想我还是很听话的,右手腕上戴着室友昨晚半夜帮我编的手链,很恬淡的粉红搭雪白——据说今天戴着,蛇就不会咬你。看看来来往往的人们,每个人手腕上万紫千红,喜庆一片。记得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每年还没到端午,妈妈就忙着做甜醅,给我编一条又一条的手链,左手一个,右手一个,脚脖子也套一个,不够,左手中指一个,脖颈上一个大大的荷包我总是嫌累赘,不到一天就不见了它的踪迹。怪不得每年都会被蛇吓个半死,原来——习俗不可违啊!

想起了中午妈妈的抽泣。爸妈膝下无子,同父异母的姐姐都已远嫁,我是惟一可以时不时回趟家陪他们吃顿饭说说话的人了。每次回家,我只背个小挎包抱几本书,可爸爸妈妈总会来接我,大巴车上老远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在离家还有十几分钟时,司机刘叔总会提醒我,丫头快到了快到了,快到了啊。他也为人父,应该很能体会爸爸妈妈的心情吧,所以我很乐意他这个时候把大巴车当飞机开,他是个很称职的飞行员呢!

在家里我总会没心没肺地笑,告诉爸爸妈妈,他们的丫头很好。小万说以前觉着我很冷,熟悉之后才知道原来我是个“妖精”。

哈哈,我就是个“妖精”,我是老爸老妈的小妖精。

可是,我长大了,懂得了忍让,学会了抑制,也做到了理智。因为老爸老妈,真的老了。

教室里有点喧嚣,小万哼着歌,安静地爬在课桌上。也许我们都失去了些什么,又得到了些什么。

端午节的作文900字 篇4

每到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是我们奉化人必不可少的习俗。我知道我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可为什么要插艾草呢?大人们都说艾草是用来祛瘟辟邪的,而我也知道艾草有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但可以驱蚊虫,还能令人保持神清气爽。我不想停留于表面,越是搞不懂我越想知道。我是个爱刨根的孩子,知道艾草的由来,于是我便去问爷爷,爷爷把艾草故事的来龙去脉讲的一清二楚。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位老神仙来到人间打探民风,因为那时候人们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生活着。老神仙来到了人间,变成了一个衣衫破烂、可怜巴巴的老乞丐。他右手拄着木棒,左手拿着一个破碗,来到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户门前。家中有位大嫂正在喂猪,猪吃的不是糠皮,而是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里,他不露声色,把破碗伸了过去,在农妇眼前晃了晃,哀求道:“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你施舍点东西给我吃吃吧!”大嫂瞪了老神仙一眼,说:“去去去,臭乞丐,给你吃还不如给猪吃!猪吃了还长肉呢!”老神仙哀求道:“仁慈的大嫂,不给饭吃,给一点水喝喝吧!”大嫂听了,顺手将墙上挂的被虫蛀掉的破木勺拿了下来,扔给老神仙,凶巴巴地说:“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这东西怎么能舀水呢?老神仙生气了,用袖子往墙上一拂,墙上立刻出现了十个又大又显眼的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内死光。化作一缕青烟,升到空中,那女人吓得脸色白里透青,好久才反应过来,知道自己闯下了滔天大祸。

第二天,老神仙驾着云朵,手中拿着瘟药,正要向村里撒瘟药,忽然看见一个妇女一只手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儿子,另一只手里搀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儿子在匆忙赶路。老神仙感到困惑,怎么大的抱,小的牵!于是又变成了一个老头,倒在路发出一声声的呻吟,女人的看见了忙问,“老人家,你怎么啦?”“我脚被树枝戳了一个洞。”那女的一看,老头脚上到处是血,把手中的孩子一放,随手在路旁的草丛中摘了摘了几片艾草叶,放到老人的伤口上,没过多久,血就止住了。老人问了:“你走得这么急,上哪儿去呀?”那妇女说:“我村里有个大嫂,脾气不好,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生气了,说三日之内,让我们全村人染上瘟病死光,我们急着去逃命。”她边说边把老人搀扶起来,说:“老人家,你也同我们一起去逃命吧!”“那你为何不抱小的走呢?”“老人家,不瞒您说,这大儿子是我丈夫和他前妻生的。现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们的命根子留下来,好好照看才是。”“噢!”老神仙听了一愣,心想,自己差一点儿就办错了事!天下还是好人占多数,坏人毕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说:“你们大可不必担心,也不用逃命了,这艾草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顶上,就不会得瘟病死去了。”说完,便跳上云朵,用拂尘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里。一到村子,女人就到处找艾草,又把这消息传遍了全村。后来,老神仙虽然在天上投了瘟药,但因人间处处都有艾草,所以也就都没事了。

从此,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同时我们也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