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学问乐 人气:2.2W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简介)今天她给我们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检查自读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 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老师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

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 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迎春花

当第一朵迎春花绽放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体2: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3: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xx年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说课稿 篇2

《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幼儿园怎样开展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怎样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孩子们接受呢?我有一些体会和一个教育活动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幼儿,我们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级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文学作品非常重要,我们应选择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动孩子的文学作品。

我今天选择的活动方案内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动的画”,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丽的海上风景,海轮在海里前进,海鸥追随着海轮,海的景色因此“动”了起来。在这其中蓝蓝的大海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向往的,海轮、海鸥、螺旋浆、跳动的鱼也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而且散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儿童性、审美性,能充分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因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与审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恰恰也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幼儿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我选择了本篇散文来开展文学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

1、体验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轮、海鸥亲密和谐的优美意境。

2、能大胆的想象海上流动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作品的理解。

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流动的画”课件、彩色笔、白纸、橡皮泥、彩色纸、录音机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们仔细听一听里面说了些什么?)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富有情感的朗诵散文“流动的画”(那么这时对我们老师的朗诵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去认真分析作品的风格,是优美、抒情的呢?是欢快活泼的,雄壮有力的还是幽默风趣的。然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式来朗诵作品,从语气、语调、轻重音、快慢的处理等方面都应该去思考。比如:太阳、小雨点、云彩风儿、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诵技巧处理)。

二、幼儿感受、体验作品,大胆想象画面

(此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支持幼儿)

提问:

1)刚才你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此时幼儿可能会说出散文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说出一些词语,感受可能会说听起来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鸥、捉鱼等,此刻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即时进行点拨、肯定)

2)你想到什么?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时孩子会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图画)。

3)这幅画有声音吗?什么声音?这是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海轮的声音、螺旋浆的声音等)。

4)这幅画有颜色吗?什么颜色?蓝色的是什么?(大海)银白色的是什么(海鸥),彩色的是什么?(海轮)

5)这幅画会动吗?为什么会动呢?(大海流动,海轮前进,海鸥飞翔,螺旋浆转呀转,鲜活的鱼在跳动)

此环节如果幼儿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再朗诵一遍散文,教师根据孩子情况灵活掌握。

此时为什么只出现声音,给予幼儿听觉的刺激而没有给予视觉刺激,出示画面呢?因为文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将文学符号转化成图象,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赏散文,支持幼儿进一步体验作品情感

我们来看看你们想到的画面,多媒体里有吗?

1)展示课件“流动的画”(这时幼儿会激动起来,结合画面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老师给他们一点时间讨论,此时随着音乐慢慢响起,教师再次有情感的朗诵一遍散文,这时孩子对散文已较熟悉,具有了学习散文的欲望,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口中念念有词跟诵起来。

2)让幼儿跟诵散文两遍,让幼儿熟悉散文中听语句。

四、为散文命名,进一步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主动接受文学作品

对啦!散文还没有名字呢?你们来猜一猜这篇散文叫什么名字,答对了的话它就会自己跑出来哟。

此时我为什么没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诉幼儿呢?我是以尊重幼儿的方式来开展的文学教育活动,此时我有意“留白”允许孩子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允许孩子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而没有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传达给幼儿,幼儿取名字的过程就是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过程,因此我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验,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孩子们心中的。

五、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散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绘画、小组合作绘画、个人作画、学习朗诵、表演、手工活动——折纸、泥塑、玩具结构等形式来表现)。幼儿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反复播放散文录音。(在此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幼儿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因为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幼儿会打开多种感官通道来理解作品,但每个孩子反映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结果时的“强弱通道”会有所不同,有些幼儿比较善于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些幼儿却更擅长用别的手段。如:绘画、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在幼儿动态的自主活动中结束活动,体现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它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性概念,但是所学习的图形周长的计算,都是一些直线图形,而这一次所要进行研究探讨的,是曲线图形的周长的计算,对于孩子们来讲,转变思维的方式是一个重点。因此这一节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应该让孩子们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验证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意义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通过让孩子们参与测量、计算、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操作等能力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阅读《你知道吗?》,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绳子。

学具准备: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直尺、绳子、带有圆形的物品等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加强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①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②能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③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④渗透孩子们将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处理事情的方法。

五、 说教学流程

(一) 情景导入,认识周长。

1、篮球运动的起源: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巧妙的导入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环节处理当中,我边口述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力争实现图文并茂。我设想:这样的引入一定会让孩子们顿时感到耳目一新--咦!今天的数学课怎么讲这些呀?究竟上的是啥课?接下来孩子们一定会做到全神贯注的去参与。另外,这样设计我还想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打破学科界限,努力实现学科的兼容性;2、提升我的人格魅力,(数学老师不仅懂数学,还懂别的,了不起!)让学生因爱我而更爱数学;3、以身示范,感染孩子们主动去博学多才!】

2、切入正题:

①、大家可别小看这个“铁圈”,圈太小--一个球也进不去;圈太大--进球率太高,不能真正反映球技水平,因此它是有尺寸规定的。工人叔叔在制作“铁圈”时,如果连接处忽略不计,所用钢筋的长度就是求--(孩子们齐说圆的周长)

②、在生活中找到了圆,你能借用一些实物或工具,画出一个圆,并给同桌指出圆的周长在哪吗?(在活动期间,我要及时参与进去,了解孩子们的情况)

③、理解了圆的周长的含义,那么圆的周长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测量周长。

1、小组合作、研究方法:

在这一环节,出示合作步骤和要求:①、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其他组员商量一下;②、达成共识后,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并做好记录;③、汇报交流。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这时要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巡视时如果发现活动有困难的小组,则适时点拨;如果发现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表扬,同时邀请他们在汇报时上台展示、讲解。

预设:孩子们可能会从滚动法、绕绳法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两种方法的处理都采用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播放课件的形式进行。也可能还有孩子会在透明胶或双面胶上做上记号,把胶带拉开一周,用直尺直接测量;还有可能将纸条向这样围固体胶一周后,做上标记用直尺进行测量等等。

方法的多少取决于课堂的生成,无论有几种方法,我一定要在及时点评之后,进行总结:不同的方法却体现了用一种转化的思想,那便是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教师点拨、总结方法:

①、杜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请你测量出它的周长。

我展示在运动中产生的圆,孩子们会发现以上方法存在着

局限性,需要寻找一个一般方法。

思考:长方形的周长跟谁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呢?

②、大胆猜测:圆的周长可能跟谁有关呢?

接下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具中的3个圆进行

测量、填表、计算、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的活动

并得出结论: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③、我们今天的发现,其实早在20xx年前,就有人发现了,他是谁呢?请大家自己默读63页下面的《你知道吗?》

阅读完毕请孩子谈谈从中有哪些收获及感受,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渴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以积极愉悦的状态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习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3、水到渠成、导出公式: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取3.14

C=πd

C=2πr

圆周率就是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说的“周三径一”,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它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现在计算机计算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达到上亿位,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特殊要求,π一般取3.14。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请用刚学到的公式计算一下你所画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2、已知篮球板上铁圈的半径为20厘米,求其周长。

3、如下图,要给一块台布镶上花边,所镶花边的长度是多少?

4、随机练习四分之一圆的周长求法。

【设计意图: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祖冲之所创造的伟大学术成就能够在国际上遥遥领先1000多年,我们虽不见得有他那样的天赋与智慧,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因与他同一个国籍而骄傲、而自豪!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说课稿 篇4

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小班语言活动《动物运动会》。

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为了全面发展幼儿体能和增强幼儿体质,预防秋季流感的传播,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及特点抓住幼儿喜爱小动物特点我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小小运动会》,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并能根据动作创编儿歌,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也是本次活动的目标。学习日常生活中常用动词如:飞、跑、爬、游、跳、走并根据词语做相应动作,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本次活动我分3个阶段进行,一、情境环境的创设,加上有趣的律动《我爱蹦蹦跳跳》的导入积极的调动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二、观看小小运动会课件,出示教学图片,启发幼儿完成问题,并归纳小结创编儿歌做相应动作,在律动《动物模仿操》体验运动的快乐。三、互动教学,我来做你来说,我来说你来做,达到教学互动的高潮。最后为了提高幼儿自信心并大胆的表演,我们以律动操《我真的很棒》当中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的教学是否能达到预设的目标还有待教学的实践,请各位老师点评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

我说课的流程是:1、教学理念;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达标反馈。

根据地理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要求教育应由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向知识、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转化;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化;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由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到科学性、多样性、开放性、探究性转化。我设计的教学理念为: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以生活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动态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并渗透情感思想的教育。建构了“诱导兴趣——引起关注——合作探究——内化知识——指导实践”的基本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符合学生由生活到知识,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灵魂,要设计本堂课的教学,首先应对本节的教材了如指掌。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教材进行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地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它既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地图知识,学会使用地图,是以后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文化节素质之一。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既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下面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对于方向和比例尺,小学数学教材有相应的章节讲解,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判断与计算;对于地图的语言—图例和注记,一般来说,学生在平时与地图都有接触。所以本节教学不应做过多的重复讲解,而是回顾、练习、归纳与提高,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地图三要素。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电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领会并掌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2、能力目标:

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

3、知识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计算能力不高的特点和本堂课的内容,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

2、难点: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如何呢?

三、 学情分析:

我认为,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四、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所以本堂课的教法主要有情景体验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分析

分成两大部分:课前准备和授课环节

课前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地图;2.每位学生发给一张练习题,附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一步感知地图,在收集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授课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某日,你和同学正在学校(文理附中)门口玩耍,一位司机(外地人)路过问到永川火车站怎么走,你支吾了半天也没说明白,此时你最需要一张……(地图)

随后展示一张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身边的地图,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化”,也能很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突出重点

有了地图,这个外地人又遇到问题了------可是我看不懂!

①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②我该向哪个方向走?③还有多远啊?

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探究下去!而且外地人提出的三个问题正是本堂课要解

决的“地图的三要素”,随后就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讲解,既条理清晰又引人入胜。

(三)分析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一: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图例 . 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主要以学生记忆为主,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记一记”的小组之间比赛记图例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记忆时,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注意到图例间的细微差别,如洲界与国界,使同学们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学会看图例及注记等。

课件展示:逐张出示“一些常用的图例”图片,让学生在初步熟悉的前提下进行认识图例的竞赛活动。(师生互动) 问题二:我该向哪个方向走?-----方向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特别是在经纬地图和指向标地图辨别方向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部分的教学仍然以学生读图活动为主,配上练习,练习→讲解→掌握→再练习巩固,以求学生能在“练”中理解,能在“练”中学会辩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易→难,由浅→深,由普通→特别,因此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也从一般开始:

1、出示一幅《文理附中校内平面图》

一般情况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

2、出示同一幅地图,加上指向标,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间的差别,指出指向标所指的方向为北方,还是同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再做一遍。

教师可适时引导解题方法:利用指向标平移法

你掌握了吗?再来练一练:

问:你现在能为这个外地人指明方向了吗?

3、 展示经纬网

提问: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AB指示 方向,AC指示 方向;

(2)再下一步下一步深入到: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方向应该怎么辨别? 图上B在A的 方向,C在A的 方向。

(3)最后提出:假如这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A和D,那又该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呢?D在B___方向

引导学生根据a、b,分解经纬线即B在D的北方、西方,综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来解题。

练习运用:

完成练习后,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问题三:还有多远——帮助这个外地人量算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距离。(比例尺) 知识回顾:回顾小学阶段学习与“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学生读图:老师课前发的永川城区平面图。

小组讨论:①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②在永川城区地图上,从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③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试在你准备的地图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此推理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互相转换;(先让学生回忆,再试着在地图册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直觉思维和观察能力。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再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6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20xx B 1:200000 C 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1/2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 C 公里

3、算出外地人由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实地距离?

然后,同学们读图教材32页,图1.37中国地图和1.38北京地图,根据表格列出的项目比较这两幅地图:

(1) 比例尺的大小;(2)表示范围的大小;(3)表示内容的详略。

从而得出A。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B.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以上教学通过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比较,不仅仅易于年龄小、空间观念不强的初一学生接受,他们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归纳整合知识,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的结构,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达方式 线段式:如

数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大小 比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 符号 文字 数字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理清思路,这非常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弊端,知识显得散乱,如不及时地归纳总结,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堂课的重点。

七、小试牛刀、达标反馈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说明了动手、动脑的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开手脚,组织学生课堂活动讨论、小结,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并马上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反思,为更好地学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你会读图了吗?运用你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题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2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

A.1:20 B. 1:200000 C.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5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3.如图, 点a(0°,20°W),点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4.读某区平面图,回答问题。

A.耕地位于桥梁的 ______方向

B.村庄位于耕地的____ 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图A至L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8页的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道理,熟练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二、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2、看图写算式,复习用一幅图片写出四道算式。

3、填空复习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十三根小棒图,看图片写算式,并说一说各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2)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算理。

2、教学例6

(1)出示11根小棒,再出示2跟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在计数器上演示11+2=13的过程。强调2要加到个位上去,强调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一表示一个一。

(3)演示从13根小棒中去掉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请学生上台演示13—2=11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算理。

(5)学习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老师任意指算式,学生说出该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看图片列算式。

3、做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四)、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用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方法,使学生探索发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教授例5时,教师起示范作用,使学生理解并明白2要和单根的一根小棒合并到一起。那么在教授例6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了。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更好的直观的理解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8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的第1—5题。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例5和例6的小棒图和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这样安排突出重点,简单大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得到了数学教研组长贾老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

其他老师也反应和上节公开课相比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三大部分。教学各个环节安排恰当。

在教授例5:10+3=13、3+10=13、13—10=3、13—3=10时,特别将算式后面的答案擦去,并提问:

10+3,10、3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3+10,3、10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13—3,13、3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13—10,13、10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一幅图片能列四道算式的算理。

在教授例6时,特别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使学生明白2要加到个位上去,和原来的一个一合起来一共是3个一。使学生明白算理。

在巩固练习时,出示8个写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式的动物图片,让学生小动物找朋友。寓教于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安排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本节课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1、在做练习时,应该让学生先不要拿笔,听老师讲完注意事项之后,再让学生拿出笔来动手练习更合理。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拿出笔来,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听讲的现象。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动作不够干脆利索,应改进。

3、在讲解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时,应适当的讲解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的区别。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点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天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天窗》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之旅”的第一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引导学生认识“藉、霸”两个生字;会写“藉、蝙、蝠、霸、宙”5个生字;理解“慰藉、蝙蝠、恶霸、宇宙、猛厉、扫荡、奇幻”等词语。

3、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品词品读法和想象描述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品词品读,并进行写作训练。

三、说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运用“读读、想想”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美。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时能目标清晰。在此基础上作者简介。

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文中找到什么是天窗,进一步释题。首先,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3、研读赏析,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环节,我将按以下几个步骤来教学。

(1)、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天窗带给孩子们慰藉。

(2)、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朗读。

(3)、小练笔。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 )。完成“也许”的造句练习。第一、第二步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

4、升华情境,突破难点。有了前几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入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这句话的意思。

5、放飞想象,情感共鸣

在一首小诗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放飞想象,达到情感的碰撞与共鸣。

透过天窗

雨脚如花

那风 那雨 那雷 那电

在我的脑海里迸发

那黑小的屋子

怎么能关住我梦想的翅膀

它早已随着那小小的的天窗

在天地间翱翔 闪耀的星星

七彩的'云霞 美丽多资的大自然

神奇的宇宙 奇幻的世界

在这小小的天窗外

绽放光芒

6、作业练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多读一读。

2、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又是你的慰藉呢?在下雨或下雪的时候,透过玻璃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写下来。

这个环节既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回顾与检验,也是在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有了以上几个环节的仿写练习后,学生对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这句话已经有了比较形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写写透过窗户的所见所想,学生就能有一些个性化的表述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唯一的慰藉(雨天 晚上)

天 窗 看到 雨脚、闪电、星、云

想到 无穷无尽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8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 材:

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竹笛的学习,感受竹笛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积极参与《沧海一声笑》齐奏的实践活动。

2、学习并逐步掌握演奏笛子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吹奏D调音阶。

2、能够流畅地演奏《沧海一声笑》,能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音乐《演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中的第二节课“笛子”,本单元的宗旨是由竹笛的欣赏和认识过渡到对中国民族乐队的认识,最后升华到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这节课属于演奏模块的内容,演奏模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亲身参与演奏,直接地体验音乐,使学生能亲自去创作音乐的美,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得提高。因为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接触比较少,鉴于此原因,我选择把本堂课的欣赏和演奏相结合。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名家名曲欣赏导入、竹笛学习,学生分组练习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分组练习、模仿练习、音乐片段齐奏练习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学生吹奏比赛活动,如简单的《两只老虎》音乐片段模仿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学生分组练习部分,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竹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5分钟)

1、播放笛子与乐队《梁祝》的音频片段,让同学们听赏音乐回答问题:

a乐曲中主奏乐器是什么?(笛子)

b笛子属于西洋乐器还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

2、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3、看图连线。(民族乐器)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通过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我们知道了我国民族器乐的队伍是如此的庞大,他们共同协作演奏出来的乐曲又是如此的动听。

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竹笛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以大量诗文对竹笛艺术作了神奇美妙的描摹。尤其在唐宋诗篇里,不难发现有赞颂竹笛艺术的生动咏述。今天,我们也来亲身感受一下这一美妙的乐器——笛子。

(一)欣赏《陆春龄笛子与乐队演奏<喜报>》视频。

(二)教师向同学们介绍笛子并简要介绍笛子的发展史

笛子的形制,一般是竹制管身,管身上开吹孔、膜孔、两个(或四个)出音孔以及六个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一笛塞,横吹。笛子在全国流行的形制很多,但主要是曲笛(昆笛)和梆笛两种。曲笛演奏特点,音乐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气息控制细腻,常于伴奏昆曲以及南方各种地方乐中的合奏;梆笛一般风格特点表现为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活泼跳动,乐曲情绪粗犷豪爽、热烈奔放,赋予戏剧性,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长,如顿音、花舌音、历音、垛音、抹音为多。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正是这两种笛子的风格各异,造成了我国笛子演奏艺术风格产生了南北两派的区别。

通过近年对河南贾湖舞阳骨笛、河姆渡骨哨的研究,证明笛子在我国至少已经有7000---8000年的历史。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记载了光辉的一页。

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冯子存,陆春龄、赵松庭等几位都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开拓者,他们使竹笛由一种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由民间走向专业,他们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引路人。

(三)教师讲解笛子的基本演奏方法。

1、教师示奏《姑苏行》片段。

2、教师教学生怎样吹笛子。(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a、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b、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c、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d、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四)学生分组练习

1、十根笛子按三十个人分组,三人一组共分十组。每组发一根笛子,熟悉其构造。教师强调三个要点:

A、嘴唇形状B、吹的气要垂直向下C、手臂要放松

2、先要求十组成员都根据所教的试吹出声音。

3、再教同学们吹奏do、re、mi三个音,同学之间互相指点学习。

4、让全体同学作为评委从每组挑选一位声音吹得最稳定最优美的。

5、教同学们吹奏(筒音作5)D调音阶1 2 3 4 5 6 7 i。

6、分组练习:教师教学生模仿生活中的:

鸟叫声:“ 3 3 3 1 0 | 5 5 5 3 0 | ……”

救护车:“ 1 4 1 4 | 1 4 1 4 | …… ”

等。从中选出最优秀的同学。

7、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强调音准和节奏。

《沧海一声笑》、《两只老虎》

8、每组挑选一位声音吹得最稳定最优美的同学一起进行笛子齐奏《沧海一声笑》。

(三)课堂小结。(1-2分钟)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与成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竹笛演奏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在它身上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在保留其精华的前提下,将这门艺术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使这一特色鲜明的乐器发挥出更大的魅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我们欣赏并练习了中国竹笛,相信对笛子有了初步的体会,大家应多加尝试对这门艺术的探索。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彩塑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加以说明,请各位老师予以评审。

一、说教材

《彩塑鸟》一课是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材下册第7课,是继上一节《泥塑彩罐》后的又一节泥塑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尊重与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用统一的规定去束缚学生的手脚。不让学生按教师要求做同一样的鸟,而应当让学生尝试做出各种各样的鸟,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以自己熟悉和喜爱的鸟类为创作主题,通过情景刻画,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鸟类的童心童趣,并能用浮雕的表现手法进行塑作。(了解)

2.能充分利用彩泥的特点,运用泥塑的技艺,塑出五彩缤纷、活泼可爱的小鸟的形象,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再创造的能力。(接受)

教学重点:

用彩泥(也可用泥塑彩绘)塑出具有浮雕效果的欢乐的鸟类图,抒发对大自然、对鸟类的爱心。

教学难点:

如可突出创作主题,通过合理的立意布局,以情感人的构思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鸟类的童心童趣。教学中指导他们确定好构思,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精心的制作,较圆满地完成自己的设计。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创造性还不强,往往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做,没有个性。通过这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出风格各异的彩塑鸟。

四、课前准备:教师:教师的范作

学生:带多种供制作背景用的材料,如彩色塑料片、各色绒线……

五、教学过程:

(一) 上课

揭示课题—《彩塑鸟》, 教师作启发性谈话: 5分钟

1.展示教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2.传授制作方法:

1)构思。选择创作对象,安排强化主题的环境,并画出设计草图。

2)根据所绘草图,拟定操作方案,安排好先后工序。

3)为突出主题,选择相应的辅助材料,达到情景交融、色彩美丽和谐。

3.操作示范:(如做“啄木鸟”)

1)选择一种树皮,先剪成树干状,粘贴在底板上。

2)将树皮剪成树枝状,粘贴到树干两边,一般二三枝即可。

3)选用枯黄色彩泥,做三五片树叶,堆塑到树枝上。

4)选用绿色彩泥做鸟头,先抟成球形,再轻轻压扁,贴到适当的位置上。用白色彩泥做眼眶,粘塑到眼的位置上,中间抟一个黑色小珠,粘到眼眶中间,用黑色彩泥,抟成圆锥形,塑在嘴的位置上,然后用刀片压出一条缝,上片稍大,做成喙。最后,用红色彩泥做出头部红顶。

5)选用比头大一倍的绿泥团,团成椭圆形,轻轻压扁,垂直塑接在头部下面。

6)选用绿色加蓝色的彩泥混合做鸟尾,先将泥团成线状,分成长短不等的线段,顺次排成楔形,取倾斜姿势,一端接在尾部,一端粘到树干上。

7)用黄色彩泥做爪。注意,前两爪和后两爪应塑接在趾的位置上。

8)做一条白色的小蛀虫,细心地塑在喙中。

9)用深绿色彩泥做翅膀上的飞羽,塑接在翅的位置上。

10)适当作修正,使姿势和动态生动。

11)轻轻地将啄木鸟往底板压一压(不能过分用力,以不破坏造型为前提),使彩泥与地板粘贴牢些。

(二)指导、讲解练习要点

1.要注意“情意”设计。

2.要辅以多种材料进行创作。

3.塑制过程中要讲究技巧,要精心塑造。工艺品要追求巧与美,要手脑并用,不粗制滥造。

4.要追求具有长期保存的价值,珍视自己的创作成果,不随意丢弃和毁坏。

(三)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的题材,如“鹦鹉学舌”“堂前双燕”“梅雀迎春”“鹬蚌相争”“乌鸦喝水”……学生练习。

(四)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六)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