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七篇

学问乐 人气:1.27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说课稿模板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

(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

(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

(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本次教学内容为目标,200米环形跑,前后抛实心球,模仿动物跳,游戏(丢手绢)而创设出课题“满园春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共同来辅助学习,教学内容,各个环节都以愉快、轻松学习为主题,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为目标来实施教学任务。

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课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用游戏形式通过跑、抛、跳、玩等活动贯穿教学过程,使教学环节与游戏活动融合为一体。本课采用了音乐伴奏、模仿练习,讲解示范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活跃,欢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让他们沉浸在良性的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2、 组织结构严密,教与学融合得体

本课力求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快乐、轻松地得到学中玩,玩中学效果,特意创设了情境式教学手段,运用了一些让小孩子喜欢的学动物模样项目,以用语玩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想象,玩耍一些相关的其他动物走、跳、爬动作,这样更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人能力的空间。在“导”与“学”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从“感知——运用”过程的愉快情绪,也更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施。

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跑、抛、跳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根据学生爱动、爱玩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与乐的融合)

三、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抛实心球的动作

(低年级学生初次练习,有一定难度,这对于学会今后的投掷奠定了基础)

四、 教学难点

前后抛实心球的正确动作

(小孩子初次接触抛球,甚至用双手前后抛,掌握正确的动作较困难,因此重在辅导,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

五、 课前准备

画好200米环形跑道一道,实心球四只,音乐带一盒,放录机一台,手帕等。

六、 教学过程

1、 集队、队列训练,准备运动(5分钟)

(讲解活动内容,强调课堂纪律,活动规则,放松学生身体肌肉,以免活动中出现意外损伤)

2、 传授新知识

(1) 200米环形跑(5分钟)

A、 分成3—4小组,由体育委员带头,每一小组领队接队进行跑步。

B、 强调跑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跑的正确姿势,手臂左右摆动,双脚要抬高,脚尖着地,身体略向前倾斜,间隔距离适中,做到不讲话,不推他人等。

(低年级学生,体能训练强度不必过大,只要热身,活跃筋骨就行)

(2) 前后、抛实心球(15分钟)

A、 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开立,两腿略蹲,上体稍前倾,两臂伸直,两手持球,然后两腿用力蹬伸,上体抬起,两臂两力由下向前上方抛出。

B、 向后抛球,动作跟向前抛球,动作相反。

(着重强调安全问题,小孩子很容易向后抛时,会出现抛于过高,视力线影响而造成抛出后落于自己头部,此活动项目因学生初学,训练强度可适当大些,可要求不易过高)

(3) 模仿动物跳步(10分钟)

A、仿兔跳(蹦跳步)

正步位半蹲,两臂肩侧屈,两手握拳,拳心向前,食指、中指伸直,竖于头两侧。

B、仿青蛙跳(蹦跳步)

大八字步位,两臂肩侧屈,肘部抬平,小臂垂直,五指张开于头两侧,1—2,

3—4,蹦跳一次停一拍,5—8,蹦跳三次停一拍。

(4) 玩游戏(丢手绢)(4分钟)

可组成一个或几个小组进行开展活动,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边拍打双手,边齐唱活动歌。

(为了激发学生活动氛围,还配用了音乐,让他们尽情唱起来、跳起来),这样也就是本节课所预定的教育目标得到了升华)

(5) 集队小结(1分钟)

七、 自我评价

优点:学生活跃、欢快、情趣浓厚,师生教学融合。

本节课着力根据新课标要求,适应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采用了主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法,来完成了所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融合于一体,从中树立了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群体,互动意识,从而增进了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指导思想。

不足点:教学结构过于紧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不足。

预计平均心率135次/分,运动密度35%。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习生态平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习,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第41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51页练习六中的第1、2、3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生在单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上没有多少困难,但是比和比例的意义容易混淆,基于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引入上我直接提示课题,引起生对学过的比的知识的回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比的基本性质,让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这种情景下,用出示例1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告诉学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来判断,为巩固练习一作一个铺垫提示。

(三)课堂活动

书上第50页,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改变了书中“任意抽出4张”的要求为“任意选出4个数字组成比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比例,交流写法。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1)练习中的第1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2)练习中的第3题,这儿的设计意图应该是: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为下节课 “解比例”作准备。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旅游团的旗帜和标志》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是根据人美版七年级第14册第11课 《旅游团的旗帜和标志》进行的扩展与延伸,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了解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本课扩展的教学内容是根据盖帝保护协会在1993年到1998年倡导的一项新一代标志的活动。(参看标志中心)活动要求9至13岁的青少年拍下他们个人或是公共标志并评论标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标志有多种,地址标志是沿着道路起指示作用的物体。标志也可以是生活道路上的标记。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有一定意义的地点、人物或形象……

2.说教材目的要求与目标

中学美术课程体系是一个跨学科的体系,它涵括了艺术、语言艺术、地理和历史,它要求学生:

①发展自己对标志的理解或定义。

②深入思考哪些对他们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③确定并深入某个特殊地方或某种思想,来做为全班的标志,并通过展览来表明他们的标志。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考虑和明确他们生活中的特殊地方。在他们深入到自己的标志概念中的时候,已经了解了艺术家和其他人都深入并歌颂过对自己意义特殊的地方。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自己对标志的定义,扩展标志的的概念。

难点:了解为什么标志对社区、城市、国家和世界都很重要。

4.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根据全班的能力,每项活动用一课时。

教具准备:工作单复印件(本课有三份)和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学法:

活动1:选择一个特殊的地方。

作业单1

活动2:讲述这个特殊地方的故事。

作业单2

活动3:艺术地表现这个地方。

艺术档案夹3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选择一个特殊的地方

路茜利帕德(1997年)说过:“自然、文化和历史的交融……形成了我们脚下的一片净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区,我们的住所”。为使学生发展自己对“标志”的理解,必须引导他们深入某一地方或地区思想状况。首先要选择对学生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他们的家。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将用一种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这个地点。通过启发,学生还会把自己与这地方联系起来——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故事——也会思考这个地方和个人生活的联系,重新认识和定义自我。

问题与活动

⑴想出一个对你而言比较特殊的地方——一个你不想别人破坏或是你想一辈子记住的地方。

⑵列出这个地方你最喜欢的三点。这能帮助你思考为什么要去那儿和你在那儿做什么。

⑶回忆你在所选择地的美好时光。以此开头来列举:“我记得当时……”

⑷回忆你在所选择地的伤心往事。以此开头来列举:“我记得当时……”

⑸如果没有在此地生活的经历,你的生活会缺少什么?

⑹把以上的各种想法写成一篇短文或一个故事.描述这一特殊的地方,说明它对你而言如何重要。

学生档案夹1:把以上问题的思考填写到作业单1内。

第二课时:讲述这个特殊地方的故事

“一个标志能指示出一个地方的特殊性。如果把二者拆开,剩下的就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荡荡的空间”。

要求学生主动地深入调查某一特殊地背后的故事,还要记下这特殊地方受到保护的程度。并指出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受到了或末受到保护。

问题与活动

⑴思考一处和你所选地相似但又不同的地方。列出两点相似之处和两点不同之处。

⑵把思考范围从家庭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范围。世界上有和你那处相似的地方吗?你对此了解多少?它们使用的方式相同吗?你认为它们对使用者来说意义特殊吗?你认为这些地方对世界上的人有益吗?

⑶想像你那处特殊地方会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会说些什么呢?

⑷以此处地方的口气写一封信(假设此处地方会写信),这封信发给你的家人或社区里的其他人——如市长,让此处地方在信中讲述自己的历史,信中内容包括:怎样在遭受破坏的情况下最终保存了下来,是否和为什么要为以后进行保护。并就怎样使它在以后继续得到保护提出建议。

学生档案夹2:让学生把信写在作业单2

第三课时:艺术地表现自己选择的地方

“标志就是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地方一个我一去就觉得它特殊的地方。”不同文化范畴内的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向我们讲述对他们或我们所有人都有很重要的各个地方。有时候是真实地再现这个地方,有时候用浪漫化手法表现它们,有时候从艺术家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理解对之夸张变形。。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来吸取营养,指导自己所选标志的艺术创作。

问题与活动(课件展示)

艺术家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向我们展示出特殊的地方。一般来说,这些艺术家是希望欣赏者通过思考他们所表现的特殊地方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在以下的活动中,请同学们集中注意观看展示的画面。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

⑴你看到了什么?艺术家向你表达了什么?描述你在艺术作品里看到的内容。此幅作品表达出了什么样的心境和情感?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材料和技巧来表现这些心境和情感的?

⑵思考自己在欣赏的作品所描绘的地方时如何定位:这个地方是太大还是太小?是熟悉还是陌生?你觉得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一部份吗?还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遥远的观者?

⑶艺术家有时把他们要表现的地方看起来特别逼真,有时候又使其幻化或是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理想。仔细观察艺术家向你展示一个特殊地方的方式。是现实化?还是幻化?或是在某种程度上理想化?

⑷你与所表现的地方有什么联系? 你觉得你会保护这一地方吗?还是会完全忽视?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你去过那儿吗?或者这就是你希望有一天能去的地方?

⑸找出关于艺术家的情况,即生活的时代和居住的地点,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这位艺术家经常以地方为题材来创作吗?地方的灵魂看起来对艺术家重要吗?什么让你这样认为?你有什么样的依据呢?

⑹就你思考过的艺术家的某幅作品,写一篇短文,阐述一个特殊地方在作品中担任的角色。运用你对作品的最初看法,加上你发掘的有关艺术家的情况和他的其他的作品,帮助你进行短文写作,将上述思考填写到艺术档案夹3里。

画面来源:

阿尔伯特比尔斯达特:《U形谷》(大约1875年)

约翰比格斯:《鸟枪》、《第四病房》(1987年)

阿戈勒斯德勒斯:《麦田》、《敲碎公园垃圾》(1982年)

沃克艾文思:《穿过新耕种的田野》(1948年)

罗伯特郝卓斯:《活动的印第安人山庄》(1988年)

尤特嘉娃海卢斯基:《大桥》、《阿塔克百年末遇的大雨》(1857年)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分为二个部分:一、二、三自然段讲水的形态,四自然段讲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根据教材和二年级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为:

知识目标:知道水的形态变化及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知道水的形态变化及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二、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理念。遵照《语文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一要求让学生读中感知课文、领悟课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三、说教法

由于低年级儿童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和低年级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运用多媒体集成性、图文并茂的特点,形象地演示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让学生了解水,喜爱水,珍惜水。

鼓励欣赏法:小组和班集体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信心。

朗读感悟法: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汉语语言美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有兴趣。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上两种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读、说、演、写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力求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和学生一起学习,分享学习之乐。为此,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 读读“我”

上课开始,教师就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我是谁了吗?对,我是水,是天下最棒的魔术师,很会变哟,你知道我会变成什么吗?快读读找找吧!”

1、找形态。

学生通过边读边找边勾画,就能说出“我”会变成“汽、云、雨、雪、雹”。这时教师及时鼓励,“孩子们,真能干,找出了我变的样子,那你喜欢我哪种样子?快来读读吧!先自己练读,再在小组里读给你的小伙伴听。”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2、读形态。

在学生汇报读的过程中,我主要利用了多媒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喜爱朗读,读出情,读出味,读出个性。下面我就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我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训练的。实际教学时,按学生回答的顺序学习。

当学生读到描写汽的句子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水变成汽的过程,再让学生朗读,评议后再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认识到水是如何变成汽的。随后教师以优美、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孩子们,天空中各种各样,五彩缤纷,色彩绚丽的云朵,带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播放课件)把学生带进美轮美奂的云的世界中,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起来朗读,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自己独特的美的感受。

“孩子们,看见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那我还会怎么变?”过渡到第二自然段。教师让学生轻声朗读后,利用课件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空,并让学生说说:“雨、雪、雹都是天空中落下来的,为什么不都用落呢?”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展示出雨沙沙落下,雹子大颗大颗打下来,轻盈飞舞的雪花飘下来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样子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带着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挑战读、接龙读、比赛读这段话,就更能体会到这三个词所包含的韵味。

学到这儿,教师总结并提问:“孩子们,你们能排排我的变化吗?”学生排出水的变化过程后,再让学生说说这样排的理由,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孩子们,我从天空中落下来,又到了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用课件范读:“ ”。让学生感受倒水在地面悠闲活泼的样子。再让学生配乐齐读,通过语气、音量、气势由弱到强的变化感受水的静态和动态,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孩子们,我的脾气实在有点怪,说我老实吧,的确很乖。但是发起脾气来又很坏,在课文里找找我都有哪些脾气?”

3、说利弊

学生通过朗读就能找出水“温和”和“暴躁”的一面,接着教师提出“你还知道我干了哪些好事和坏事呢?”这一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最后,让学生看着图片以“水能……水还能……”的句式练习说话。

“孩子们,你们一定了解我了吧!我是一个魔术师,会变得很漂亮,也会变得很坏,你能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夸夸我,劝劝我吗?”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说说我

学生同桌互相练习说话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要爱护水、珍惜水,让学生明白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样的说话练习就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演演我

“孩子们,刚才表扬了我,也给我提了许多建议,你能加上动作和表情在四人小组里把‘我’表演出来吗?”

教师让学生戴上汽、云、雨、雪、雹的头饰,通过自己的理解模仿云在天空中千姿百态和云变成雨、雪、雹落下来、飘下来、打下来的情景,以及水在地面上睡觉、散步、跳舞、唱歌的样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的认识和理解。

低年级儿童特别爱展示自己,安排演的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为背诵课文和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写写我

《假如我是一滴水》

从读到说到演到写,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利用了儿童爱展示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xxxx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二、体验过程。

第一层: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动物你最想知道什么?

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

三、大胆想象,诱发创造

第一层:激发想象。

1、除了用统计表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外,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

2、利用手中的材料,把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画下来。

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入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四、分析统计图、表,深化意义。

第一层:分析统计图、表。

1、爸爸、妈妈和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你们的身高、体重发育得是不是正常,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的生长发育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让老师们看得更清楚呢?

2、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3、看着统计图,再看标准体重,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你的同伴说点什么?如果不注意,无限的发展下去,预测一下,咱们的身体将会怎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五、展示统计画册,深化意义。

六、小结设疑,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