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学问乐 人气:2.24W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早上好!感谢305班的小朋友和在座的老师们,陪我度过了那么有意义的40分钟,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教研员凌老师和我品德团队,是你们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帮助我走出迷茫。这一路过来,辛苦着忙碌着,此刻,我的心情很轻松,因为我确实收获了。下面我就把自己上好这一课的感受和我们团队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我们对教材的理解

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是认识、热爱家乡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为学生打开一扇美不胜收,由眼睛通向心灵的窗子。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家乡特产知多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第三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各地特产。教科书中汇集了我国东南西北特产的精粹。第二部分:特产相关因素。这部分引发学生2个思考,一个是特产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是特产与经济发展的的关系,这是这一部分教材的难点。第三部分:介绍特产,以各种形式来介绍家乡的特产,表达孩子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看完教材后,我们想:如何整合教材,体现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与利用呢?我们一起研读了《我们的嘉兴》乡土教材、《人 、自然、社会》相关章节,把相同的部分整合,再增加了嘉兴五芳斋粽子、桐乡杭白菊等特产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特产的丰富,进而突破“了解特产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这一难点。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嘉兴地区的,于是我们想可以以点带面,先来了解嘉兴地区的特产,再辐射到全国的特产。就这样进行了课时的分配,第一课时主要交流嘉兴特产,以五芳斋粽子、南湖菱、杭白菊为重点展开;第二课时主要交流全国的特产。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上下来,自我感觉目标基本达成,孩子们在交流中了解了嘉兴有哪些特产,也知道了特产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同时感受家乡特产的丰富,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因为课前要求学生进行了家乡特产的调查,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三、本堂课的亮点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们的活动分两个阶段:即课前调查阶段和课中交流阶段。

先说课前调查阶段: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去感受、体验、感悟,才能建构起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要上好这堂课,学生的课前准备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接下来我要说说学生的课前调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2个调查任务:一是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包括嘉兴)有哪些特产,与家长一起聊家乡、聊家特产、夸特产。二是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特产从外形、种类、吃法、形成故事、发展规模、所获荣誉、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各种方法亲自对感兴趣的特产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学生在调查活动中获取了信息,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课中交流作好准备。

关于课堂交流阶段,我们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样激起学生的真实情感,达成课堂的情感目标?讨论之后我们决定从“教师资源”入手,利用我是海宁人,以“教师介绍家乡特产”的形式来引入课堂,这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嘉兴特产的丰富,我把嘉兴五县二区的地图搬进了课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样一块地方,蕴藏着丰富的特产,嘉兴真不愧是“鱼米之乡”!在第三板块“介绍嘉兴特产”这一环节中,我们以嘉兴五芳斋粽子、南湖菱、杭白菊为重点展开,做到既有重点落实,又能顾及全面。其中五芳斋粽子这一环节我们花了较多的心思,从它的种类、口味、荣誉、发展规模进行深入地探讨,以大量的图片、数据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感受,比如所获荣誉这一块,是我走访了五芳斋专卖点调查所得,相信这些图片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五芳斋在嘉兴的地位和实力;为了突破“了解特产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这一难点,我们则截取了五芳斋宣传片中关于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让这个说不清楚的难点在学生心中豁然开朗。然后让学生以“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的方法来了解杭白菊这一特产,多种感官一起参与,课堂当然不会寂寞了。最后以“我为特产写推荐卡”的形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推荐特产,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将推荐卡贴在黑板上,是为了补充板书,形成一个饱满的整体。这样简明概括,学生看后对本堂课的印象清晰,为提高教学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推荐网站,拓展小结,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上课的感受与不足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们对课堂有了一定的预设,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会生成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合理地作出调整,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一点上,我可能做得不是很好,还缺少了一些教育智慧,可能也因此流失掉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希望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教材第六组第22课《牧场之国》,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设计思路

依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牧场之国》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学课文,体会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特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2。体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教法

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采用“学——导——读——悟”的教学模式。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因此采用“学——导——读——悟”的教学模式。

2、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荷兰优美恬静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文字优美,情感浓烈,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荷兰牧场的美丽,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设计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运用以前训练过的读文章想画面的学习方法,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完成质疑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交流美:

导入:请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荷兰牧场之国美丽的画面,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为下面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感知美。

本课属于略读课文,我重点采用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美。

三、交流感悟、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跟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让学生在感知文字美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感悟荷兰牧场的美。

2、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3、有感情朗读你最喜欢的语句。这一环节,不仅促进了其审美的情趣,同时也为今后习作积累了素材。

四、拓展延伸,延续美。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到荷兰的田园风光是那样的迷人、令人神往。其实,荷兰还有更多的美丽之处,所以我在此出示了有关荷兰更多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既是洞察课文的窗口,又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为了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用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美丽的形象、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

3、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本文是由两首散文诗组成,这两首散文诗都有鲜明的形象与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腔的爱情,同时两文的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2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是诵读与感知。第一步,先介绍作者有关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第二步教师范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第三步,学生自由诵读,全面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第四步,全班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说话能力,发表观点的能力,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第二板块是理解与欣赏。第一步,美读你喜欢的段落、句子,并从任一角度作批注。第二步是交流,先小组再全班。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既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个体的差异,也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互补。第三步是积累。虽然课堂上所给的时间不多,但却提醒同学们注意积累优美语言。

第三板块是发现与探究。第一步,让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对分析思路进行指导。第二步,学生交流。这两个环节预计难点是要依据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展开想象,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教师需要适时点拨。第三步,仿写。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绘、思考及想象,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板块名山奇景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黄山松的特点。

2、积累文中好词佳句,学习本文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恰当运用修辞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练习仿写。

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文章的内容。通过观看黄山美景以及黄山松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特色,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帮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仔细用心感悟黄山松的特色,同时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描写方面观察细腻、用词准确精当。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1、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我以黄山美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之情,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黄山和黄山松。

2、浏览文章,再现内容

通过浏览课文,请同学说说黄山松都有哪三个特色?(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3、披文入情,载情入文

通过抓住“不可思议”这个词,先学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我主要通过出示一组松树生长在石上的图片,让学生欣赏黄山松长得如何,一步一步引出黄山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品味,从中感悟松树的顽强精神。

学完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后,再让学生找到在课文的哪个特色里还出现了“不可思议”这个词语?自然而然就引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强大的团结力。对于蒲团松和团结松的学习,通过学生去画描写它们具有团结力的句子来汇报完成。使学生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中体会黄山松的强大的团结力。

最后学习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它的枝条生长得十分奇特。我主要抓住“它奇特在哪”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主要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学习,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奇特。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么设计使得学生明确本文的重点。

5、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你们发现了结构上的写作特点了吗?

小结:这种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写作方法,可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应用。

6、布置作业积累语句。

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抄写下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本文的掌握。

7、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出处:《写在雪地上的书》选自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0课。

二、本课在教材和单元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围绕“探秘与发现”选编了五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探究的精神。《写在雪地上的书》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生存智慧的文章。本文“脚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给我们描述了狐狸追踪兔子的故事和大雕捕捉兔子的故事,尤其是兔子与狐狸的周旋,简直就是智慧的较量。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既可以巩固上述内容,又为分析课外阅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说本节内容在中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特征,探索自然。

能力目标: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生动的故事描述背后,获得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启示。

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从探究动物生存本领中获得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启示。

五、学法分析: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这几点,我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活动课的形式(包括课前筹备和课上集中展示两部分)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六、教法分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大胆探究则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所以在设计上我让学生分头活动,或讲,或演,或是列图表,在自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去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活动形式多样,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有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成语激趣,引入课文。

请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又知道几个关于兔子的成语吗?引出“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引入课文。

(这一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利于后面的文本分析。)

(二)、新课讲解:

课前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大体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遇到文字障碍提出来,共同解决。)

此环节目的是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为下面分头组织活动打好基础。

2、细读课文,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具体情节,抓住关键性语句,画出兔子和狐狸各自的行动路线,即兔子是怎样在逃跑,而狐狸是怎样在追踪呢?

(此环节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关键词,读懂文本。)

3、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活动筹备:

我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兴趣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参加某一个兴趣小组,选出组长,分头进行准备活动。(为了配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三种活动方式:)

①、 侦破组:做个“小侦探”。

(以“脚印”为线索画线路图,破案追踪。)

设计这个活动形式是为了锻炼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理清文章线条。

②、 故事组:讲故事。

(改换叙述口吻,如改用第一人称,以兔子的口吻讲故事。并加入想象内容,培养想象能力。)

③、 表演组:课文片段表演。(兔子和狐狸周旋这个情节)

要求有环境背景,旁白,角色台词,动作的设计等(这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中,把握动物特征,体会语言细节,融入自己的想象显示故事情趣。)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课上展示

4、稍做准备活动,三大兴趣小组准备演示。

5、集中展示:把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片段及绘线路图结合起来边讲边表演之后,学生小结讲解兔子摆脱追踪的线路图。

(先由故事组的代表讲故事,在讲述到“兔子与狐狸周旋”这个情节时,表演组的同学上台表演这一情节。最后再有侦破组的同学来讲解到底兔子是如何甩掉狐狸的追踪而成功逃脱的。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出现语言问题时,要在动态中落实语文基本功。)

这样把表演和讲话结合起来,既做到了深入文本中去体会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教学重点)

6、总结感悟:

学生通过自我展示,自主探究文本之后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大家谈一谈。(自由畅谈)

如:感受到课文的情节魅力,条理清晰,语言活泼生动,善于制造波澜,引人追问;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了解到自然界动物们的生存智慧;同时感悟到要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突破教学难点)

7、作业:短文训练

观察你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写一段短文,要求表现出它的生活特征,使得描写既符合生理特点也具有文学情趣。

说课稿 篇6

《电子表格》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学们大家XX好,今天我的说课稿的课题是-------电子表格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历史性意义。而熟练使用办公软件EXCEL,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EXCEL的使用。

一、教材分析 我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全国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组织编写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版第二册(第2版)。本课是本书的第三章——《电子表格》,主要内容是启动EXCEL、建立新工作簿、保存工作簿和设计电子表格。为以后系统深入的学习Excel打基础。

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代信息技术课标提倡“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Excel是继学习Word后Office办公软件中的第二个组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软件,更是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能否对Excel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取决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我将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已经熟练掌握了WORD的操作。他们对于新鲜的、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求知欲望强烈,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而“动手实践、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决定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意识,让学生至始至终在快乐中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并以新课改理念作为指导,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件训练、自学、探究性操作,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功能、特点及应用;熟悉Excel的启动、退出;认识Excel窗口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工作簿的建立、设计及保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团队的合作学习,感受计算机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体验探究问题和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

重点------电子表格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及保存.

难点------电子表格的设计.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以下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中发现、操作中感悟、交流中理解。

1. 任务驱动法

这一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的始末。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制作身高对照表”的中心任务,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很轻松的就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能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直观演示法 这一方法是第一课时的教法重点,通过老师的现场对excel的直观演示,对一个典型例子的透彻分析,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强化,达到理解记住的目的

“直观演示法”使老师引领同学通过实践来学习理论知识为老师的后期重难点做准备,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打基础

3. 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的主要优点是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强烈。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足见“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本课中,为了很好的解决制作“身高对照表”这一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着任务自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电脑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完成了意义建构(核心内容是信息不连续性、人的`主体性以及情境对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选择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对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原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做了适当调整,前半课时集中处理关于EXCEL窗口的问题,后半课时进行实践操作,并作了一定的拓展。

下面谈谈我对本课具体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即:

引入课题——新课内容——拓展延伸

1.引入新课: 根据心理学分析,“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一开课,我使用了创设“水电费收费表”的情境,学生通过回忆家里的水电费收费情况来认识到表格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然后布置学习任务——完成一张简单的“水电费收费表”,以任务驱动法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为下一步的重难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新课内容

“新课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板块,又分为“启动EXCEL”、“认识EXCEL 窗口”和“制作电子表格”。

环节一:启动EXCEL

我让学生根据经验启动EXCEL,观察界面,然后教师补充介绍EXCEL,并出示一些来自生活中的表格,比如课程表、成绩表等,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这个软件的用途。

环节二:认识EXCEL的窗口 新课标强调,对于学生已懂的知识,老师尽量不讲或少讲,只在学生的疑难处加以启发、引导和点拨。所以我采用对比法,不讲与WORD相同的部分,着重关注EXCEL特有的功能。在教学中通过课件(一个“认识EXCEL的窗口”的FLASH)、以及阅读课本和尝试性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EXCEL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讲解、演示EXCEL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并采用学生相互质疑、释疑的方法,既带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和动口两方面的能力,又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

环节三:制作电子表格“水电费收费表” 在这个重要的操作环节中,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完成电子表格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及保存,响应开课时的任务驱动法。而在此过程中,怎样实现重点、突破难点呢?

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本,并做了我给他们的布置的作业----制作水电费收费表,所以,课堂上我先问问大家作业做得情况1如果都做了的话,那么我们就直入教学重难点,我先找个同学把TA的电子表展示出来,大家先评价学习,然后,针对大家后期重难点的学习我演示一个课本上的例子(教学演示法)2如果学生的作业做得不是特别理想,那我就让他们提出自己前期制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方法,(1如果有同学做了表格,但是遇到问题,我就在TA的基础上进行回答大家的错误2如果没有同学很好的做表,((⊙o⊙)?看来这个章节够难的(⊙o⊙)哦,那我就用自己手中的例子为大家讲解))

这里我针对大家的最好情况进行授课O(∩_∩)O~

第二课时(上机时间)-------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跟我上课演示例子难度相当的题目,供大家上机练习,展示,评价分享成果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忆读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依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单元要求、本课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及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梳理记叙的顺序。现在重点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提取的要点,并通过品味、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充溢其中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提炼并体会中心句的能力;

3.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1.提取的主要信息;2.品味语言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评入手,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具: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温故知新切入)我们小学学习过冰心的作品《寄小读者》,其中包含了冰心怎样的思想呢?(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热爱)。冰心此种思想亦可表现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忆读书》之中。请你明确告诉我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读书好,要我们学会读书。 “忆”说明本章的哪些信息?叙述以往的经历。冰心写作时89岁老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用原文回答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标依据:“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二、走进课文,提炼要点

1.结合作品内容深入体会理解此中心句,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并在充分思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

2.请学生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方面结合作品自由谈:

(1)“读书好”即读书的优点,(此点学生从作品之中可以较容易地找出)

①(受到感动)得到享受 ②丰富知识 ③写作方面知识 ④做人处世道理

(2)“多读书”即让学生谈冰心读书的特点:

①数量多 ②内容广博,(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时间地域上)有中、外、古作品

此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缺少现代的作品,可让学生从作品(12段)中找出依据并体会冰心读书观(学生在文中圈出冰心读过哪些书)

⑶读好书:分析:是不是“读书好”就是什么书都不加选择地去读呢?冰心读书的标准是什么呢?(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在冰心的心里什么样的是好书?并稍作概括。(作者的评价标准是自己几年

的阅读经历的总结)那么,她对读过的《水浒传》又是怎样看待的?

一方面:充分肯定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了作品的不足。

三、品味语言,感受真情

请大家默读第七段,在文中勾画出能表现自己这种态度的词语。(课后习题的落实)学生读相关段落,并互相交流。

通过作者对《水浒传》的态度,你们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回答:全面的看待一部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作者几十年阅读经历的总结,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一些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你能从其它段落中找出依据吗?学生再走进课文,勾画词语。

课标依据:“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四、辨析结构,深入理解

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读书经验,那么三个方面的顺序可否颠倒?学生自由谈:

(1)结构方面三者同前文内容相照应(2)内容方面,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总结:学生思考作者意图、编者意图。

课标依据:“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布置作业:制定读书计划。

课标依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板书设计:板书略

说教法:

1、激趣法:本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非常多,所以通过知识小竞赛帮助学生整理相关文学常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朗读法:结合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局限性的实际,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并借助突破口的设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3、圈画法:在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由词、句到段、篇,层层深入,用圈画帮助阅读。

4、讨论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完善,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其团结合作的精神。

说学法指导: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助朗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借助指导批画,提高学生筛选、概括和感悟能力

3、借助多媒体齐读,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说本课亮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标》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适当开展探究、资料收集、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以发展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因此,在讲冰心《忆读书》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去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名著的主要内容及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一改过去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学生被动地听记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获取信息的好习惯。另外,在学生预习、查资料期间,他们会发现很多疑点,然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讨论,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开发利用课外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发展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