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十篇

学问乐 人气:4.49K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说课稿十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学法:(点击鼠标)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 1、 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183c 液态氧 -218c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地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节课,课时安排为二课时,本节说课的重点是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使人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的编排意图为: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本课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其依据是:由于战争离现实孩子的生活很遥远,但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们,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设身处地地通过文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来体会人们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倍感珍惜的情感。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能力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书信体的写法。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和有关伊拉克战争及“9.11”事件的录像资料。《让世界充满爱》歌曲。

三、说学法

1、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2、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①、搜集资料展示。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③、提纲自学,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①、首先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歌曲及对背景的,拉近了作品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②、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③、运用媒体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想像“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搜集资料展示。

2、完整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三)问题引导: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作者在为谁呼吁?

四)合作探究:

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同时指导朗读。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2、用“为了……为了……为了……我们要……”说话。

3、观察,小组逐一汇报。理解“和平之花”。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雷利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发出了呼声呢?

2、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六)课堂检测:

面对乞求与渴望的目光,你们一定思绪万千吗?那就拿起自己的笔,给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朋友写封信。

七)、作业超市:

任选一道。

1)、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2)、写一写: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给做点什么呢?

3)、利用多种方式如网络等呼唤和平。

3、如何实施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课堂中通过学生充分的自学、体会、质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各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五、说板书设计

运用重点语句概括式板书突出的重点。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悲痛——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

忧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板书设计,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的中心,此板书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 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探究平面内 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 目标分析:

1、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 体会平行线的概念 ( 知识与技能)

2、 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 作、 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 探索性和创造性。 ( 过程与方法 )

3、 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 探索平行公理 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 就是学生自己独立 的 对平行公理推论 进行 清晰说理 这一问题。

4、 教法学法分析

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

1、动: 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 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2、探: 激发学生强烈的 探索 欲望;

3、乐: 促使学生 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 不断渗透 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5、 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 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 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2、 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 平行线的画法: (1)放 (2)靠 (3)推 (4)画

动手实践:

3、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且 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 c∥a, 那么b∥c 。

(3) 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1、 巩固练习

下面是几道判断题

(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错)

(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 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 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 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 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拓广探索

通过 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四、布置作业 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1、P19、第8题(必做) 2、P41、第12题 (选做)

五、教学设计说明

1、 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例题:

2、平行线的画法: 学生绘图区: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推论: 课堂总结:

说课稿 篇5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冯骥才笔下的一篇散文。通读全篇,我始终被作者的笔牵引着,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到亲人、爱人的理想境界。鸟儿有了人的灵性,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而是稚子偎依在父母幸福、温馨的怀抱里。作者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我想:这篇文章已不仅仅是反映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了,它还启发着我们对“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作深入思考。根据本课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个人认为,可以将教学目标预设为以下几点:“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老师的恰当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和态度”目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够和谐相处的。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能够读懂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它是全文的核心,也是我们理解和教学上的难点。如果没有“我”对珍珠鸟的喜爱,就谈不上“我”和鸟之间发生的故事,谈不上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接下来,我就谈谈对于这篇文章的教法。说起教法,我记得魏书生老师有句话:“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教学中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2)朗读鉴赏的教学方法

A、了解、感悟文本都离不开读,读是一切的基础,结合本文可以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B、本文是一篇美文,乃灵秀之作,美词佳句值得细细品味、鉴赏。

C、讨论(质疑)能够发挥学生个性,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

说完了教法,我来谈谈主要的学法:

(1)自主参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读中品味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品味文章语言,通过对文句的赏析理.

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可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将相和》,这课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中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本课讲的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赞扬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同时赞扬了他们二人的爱国思想。

二、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和”的变化过程。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4.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四、说教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二)朗读“负荆请罪”的部分,交流讨论:

1.廉颇得知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时,说了哪些话?

2.他心里是什么的滋味?你是怎么知道的?

3.“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从“爬”字还可以看出什么?

4.对廉颇的这种说法、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呢?

5.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6.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表现他具有这样的品质?

7.假如赵国只有蔺相如或者只有廉颇会怎么样呢?

8.想象他们见面时会说些什么?

9.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10.小结“负荆请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1.学了这个故事,对你有没有启发?

(三)总结全文。

1.理解“和”的变化过程。

2.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总结学习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动笔写一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清起因、经过和后果。

2.任选课文中的一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中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活动《变色的房子》,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法运用及教学流程、活动延伸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变色的房子》这个故事内容有趣、情节简单、语言优美。故事中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小猪、小鸟、小羊、小狗等动物形象,讲述了小猪想给自己的新房子涂上漂亮的颜色争取朋友们意见的过程,在这其中,还隐含着一条影响故事情节的主线:即一年四季的变化。让孩子在感受、欣赏故事的过程中,体验着四季变化带来的美好景色。大班的孩子,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对这个趣味浓浓的故事应该有着积极的兴趣。我将通过与孩子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来阅读、分享、分析这个故事。

二、说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从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出发,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条: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四季变化给房子带来的颜色变化。四季变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决定作用,因此这条目标将是本次活动中的难点。

2.学说句式:“X色的房子,绿油油,绿色真好看。”及形容词绿油油、金灿灿、红彤彤。语言活动的学习最终是要服务和运用于幼儿的生活,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此项目标我把它定位在本次活动的重点。

3.乐于参与讲述活动,感受四季变化带来的美景。

三、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活动性和教育性,寓教于乐,我做了以下准备:

首先经验准备:了解一年有哪四个季节,为本次活动打下基础。

其次物质准备:

1.字卡——“春、夏、秋、冬”。

2.与故事内容相匹配的图片:房子、动物头像、绿叶、小黄花、果子、大拇指等,这是为了帮助孩子们能更好的观察和理解故事。

3.小动物头饰及场景,这是配合孩子进入到动物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所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内容和目标,在活动中,我将主要以观察发现法、交流谈话法、游戏表演法三个方法为主。

在活动的开始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中,采用的是观察发现法。

在理解、分析故事内容时所采用的是师幼互动式的交流谈话法。

游戏表演法则是要幼儿戴上头饰扮角色,演情节,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

此外还应用了练习法、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五、说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共分为四个主要流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三)完整讲述、巩固认知;(四)表演故事、拓展经验。下面,我具体说说四大流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1.首先,我先出示没有颜色的新房子图片:小猪盖了一座新房子,它想给房子涂上漂亮的颜色,你觉得它会涂什么颜色?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把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会鼓励孩子大胆自由猜测,在他们都关注到我出示的房子这个话题时,自然导入下面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最多不超过3分钟。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

1.欣赏前半段故事,这里可以听录音或者我自己讲述。我的过度语言这样说:小猪实在拿不定主意,于是它请了朋友们帮忙。

2.听完前半段故事,我会提问:动物朋友为小猪出了哪些主意?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出示对应的图片,……当然,不管幼儿先说到哪里,图片的摆放我都会根据对应的顺序和句式排列,这样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并为幼儿学说句式奠定基础。这里我会通过追问的方式来突破重点,比如当幼儿回答不完整时,我会问:“你能用故事里话来说吗?”理解几个形容词时我会问“绿油油是什么样的?你还看到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绿油油的?” “金灿灿是什么样的?什么东西也是金灿灿的”……当第一个句式给孩子正确的示范时,接下来的三句话幼儿就知道套用这样的模式来回答,这样的组织方式就会很容易解决活动的重点。

3.完整学说句式及形容词绿油油、金灿灿、红彤彤。

这里的导语我这样说:动物朋友们的主意真不错,我们一起把这些主意告诉小猪吧。由于我在图片的摆放顺序上早做思考,也通过刚才的互动追问解决了重点,因此,我想幼儿在学说这一句式时应该不会很困难。同时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及帮助小猪的愉快体验。

4.欣赏故事后半部分,理解四季变化给房子带来的颜色变化。

我这样来引导“朋友们给小猪出了这么好的主意,可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美好的想法呢?请你为它也出出主意。”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提供给孩子互相讨论交流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猜测的基础上,我讲述故事后半部分,然后提问:“最后,小猪用了什么办法实现了美好的想法呢?”通过听故事,孩子们发现小猪请小鸟帮忙,在房子周围和屋顶播下了种子,这时我出示种子图片,放在刚才图片板书前面,“原来是这些神奇的种子帮助小猪实现了愿望?种子在屋顶是怎么变化的?”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字卡及图片,并有效利用刚才的图片板书,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四季变化带来的房子的颜色变化。我会提问:你发现小猪的房子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在春夏秋冬有不同的颜色?幼儿回答后一起总结:真是一座神奇的房子,种子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房子也变着不同的颜色。

整个第二大环节,我都是通过图片及合理的摆放来突破难点,理解重点的,此环节用时大概15~18分钟。

(三)完整讲述、巩固认知。

《纲要》中所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和孩子一起合作来完整讲述故事,我会说“好神奇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重点引导他们讲述小动物的话。为接下来的表演积累经验。同时也是对这个故事完整的认知。用时3~5分钟。

(四)表演故事、拓展经验

如果时间允许、幼儿兴致很高,接下来我会安排故事表演的环节。因为游戏与表演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我将鼓励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动物的角色,一起来合作表演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表演,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如果时间不够时,我会把表演故事这一环节调整到活动延伸中。

六、说活动延伸

一个集体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幼儿学习活动的结束,所以,我将继续把活动中的教学具投放于孩子的自主游戏区域中,鼓励孩子们在自主游戏时继续来表演、讲述这个故事,既满足更多孩子的表演需求,又继续丰富幼儿的表达表现,使每个孩子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大的发展、更多的快乐!

这是我组织本次活动的大概思路,具体的情况,我会根据课堂的现场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我的说课完了,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8

《玲玲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一)、抓主线 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该如何下手?考虑再三,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 读中体会 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从表演者的表情中去体会,读出玲玲的“满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觉时,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业做晚了,爸爸妈妈怎么催促自己时的语气来读爸爸的话;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从读中来,到读中去” 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词 落实训练 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游戏“摘苹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二)、走进文本,探寻主线

1、听课文录音,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2、玲玲的心情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是什么原因使玲玲的心情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其中的缘故吧!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画好作品,体会“满意”

①出示第一幅图,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漂亮吗?你认为这张画去参加评奖能得几等奖呢?玲玲认为自己能得几等奖呢?你怎么知道的?

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满意地端详”)

指导用“端详”说话。

指导朗读,体会“满意”。

②、就在这时,爸爸说(生接读),一个“又”字,你能读出什么?

指导读出催促的语气。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①、在爸爸的又一次催促下,玲玲说:“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可这时意外发生了,(动作演示并引读)玲玲的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哦,这么美的画弄脏了,玲玲的心情该是多么——(生回答),哪个词最能体现玲玲此时的心情呢?

哭声惊动了爸爸,爸爸放下报纸问:“怎么了,孩子?”来,全班同学一起问问玲玲——怎么了,孩子?

②、玲玲哭什么呢?(指名回答)

③、指导朗读4——6自然段。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7——10自然段,边读边想:玲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②、玲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哪儿读出来了?怎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她是怎么做的?

玲玲“想了想”,说明什么?能不能把“想了想”这个词去掉?为什么?

玲玲在想些什么?

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用“懒洋洋”说话。

③、指导朗读。

④、出示第二幅画,并和第一幅进行比较,说说哪幅更漂亮?为什么?

⑤、正哭着的玲玲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可离不开爸爸的帮助呀!谁来说说,爸爸是怎么帮玲玲的?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呢?

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⑥、小结:(出示句子)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里的“坏事”指什么?教师加以补充:这里的坏事是指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好事”又是指什么?你找到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了吗?

⑦、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她在爸爸的指点下,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以后,我们再碰到类似的事,应该怎么办呢?对,大家一定要记住——(引导学生读课后的“读读抄抄”,鼓励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抄写“读读抄抄”中的句子。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老师伴我成长》,本课包括《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和《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两个框题,第一框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交往的对象——教师,以知师信师为主题;第二框是谈师生关系,以如何有效地与教师交往、沟通为主题。前者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后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本课设计依据

1、本课地位和作用: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第二部分。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本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上,起着前承第一单元“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续第三单元“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的桥梁作用。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进一步发育成熟,随着知识面和接触面的进一步拓展,他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试图寻找新的情感。在与老师的情感交往中,他们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但同时面临一些困惑,学习这一课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3、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与教师朝夕相处,对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肤浅,不能全面的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他们正在经历从“向师性”到“独立性”的转变,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教师的尊崇甚至畏惧的心理,对教师的了解往往还有神秘的色彩,这是他们学习的难点但也恰恰是他们学习的兴趣所在。同时,当前初中学生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两大转变:第一,时代价值观的转型。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第二,教与学的关系也在转变。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念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念所取代。因此,如何有效地与老师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所教七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有极个别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如何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就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和作用,把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掌握和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能够运用认知转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和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重知识,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知师是爱师的基础,对老师的认识,是尊师的前提;师生角色变化,学生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重点:师生交往的方法,如何与教师沟通

3、本课内容结构图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第一目:我给老师画个像

活动一:阅读材料,初中生小辉的经历和感受(案例分析教学法)

引出师生关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及与师生交往应注意的两大问题。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

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通过活动一纠正学生

不愿意与老师交往的误区,鼓励引导学生与老师多加沟通。

活动二:师生互动,采访老师(我)

通过互动,让学生对老师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引出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1)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①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思考方法,让人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

②老师巨大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作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谭千秋老师的事迹)

③老师塑造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活动三: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知识的学习上,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取代老师的工作吗?

未来社会里,教师职业乃至学校会消亡吗?

提示:结合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既教书又育人)

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同时也可以增进教师形象的亲和力,突显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作用,从而达到我知我师的目的,为我爱我师也作好铺垫。

第二目:我爱我的老师

活动四:阅读材料,评价老师的工作

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对老师深情的比喻或讴歌的名言警句

通过评价老师的工作,来赞美老师的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爱师敬师情感,感悟教师的奉献精神。

活动五:活动探究,夸夸我们的老师(自主探究学习法)

制作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卡片,交老师收藏(课前与劳技老师协调好)

课后要求举办一期感谢师恩的主题班会和黑板报(课后与班主任老师协调好)

通过活动,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提高学生尊师的道德品质,感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下一节课教学打好铺垫。

结束新课:在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结束新课

第二框:有效沟通健康成长

第一目:师生交往新观念

导入新课:说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有关传统老师的形象

(1)传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负面影响

特点:老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

负面影响: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影响师生间的交往

活动一:老师补充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孔子谈话教学法,并就“学生新角色和师生交往的新行为”发表看法?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表现: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发现师生新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新型师生观的精神,引导学生发现观念转变对师生交往行为产生的积极效应,鼓励学生主动改变师生关系。

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活动二:看图说话P50

你有过这样的烦恼吗?遇到这样的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处在困惑中时,你主动与老师沟通了吗?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活动三:情景再现,请几组同学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情境教学法)

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含“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

老师是怎么想的?

这种冲突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呢?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同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2)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原因:老师与学生角色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是产生师生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补充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加以说明)

怎样: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老师的批评是爱护,是鞭策,是期待

当我们被误解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老师作出解释

表扬要再接再厉,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活动四:补充故事,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人——鸡)

原因:作为普通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你认为有哪些恰当的方式呢)

(3)师生交往礼仪

礼貌待师

注意场合

勿失分寸

结束新课:第四课的知识结构(归纳法)

课后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8——P10(一周内完成)

四、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功能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学生探究学习比老师教授更要关键,因此,本课讲授采取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更加贴进学生生活,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落实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同时考虑到本课活动设计很多,我从教学需要出发对之进行了取舍,抓住同学们喜欢听故事的爱好,特意增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典故。这些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相得益彰。但由于时间较短和能力有限,本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也希望老师们多多指点和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1册第9课,课文通过描写身患绝症的霍金不向命运低头,不断求索,在科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事迹,赞颂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一位非凡的科学家形象。启迪学生要向霍金学习,在困难、挫折面前不屈服,不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

课文主要从两大方面展示了霍金的魅力。一是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甚至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后,仍顽强地活下来。并且不断求索,获得巨大成功。其二是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霍金面对女记者的提问:“……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了太多了吗?”霍金的回答振颤人心,霍金对现状没有任何抱怨,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说教法: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文后练习2中的词语造句。

3、 理解句子“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的含义。

4、 通过阅读,能领悟霍金的人格魅力。学习霍金不向命运屈服,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重点、难点:

1、 理解重点句,体会霍金身上的非凡魅力所在。

2、 能结合主人公与自己,将霍金的魅力学为己用,用名人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不断求索。

教学过程:

一、 展示人物形象,揭题。

请同学们先跟老师来认识两个人。

(出示):他撰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人称“宇宙之王”。

齐读该句。通过这句话,请你说说这个他是个怎样的人。

师:读了这句话,同学们都说这是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出示2):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

齐读句子。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信息,这个他又给你初步留下什么影响呢?

师:这是一个失去了行动和语言能力,令人同情的人。伟大的科学家是令人钦佩的,这位严重残疾者是令人同情的。你们知道吗,其实,这两个他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轮椅上的霍金。(板书课题)

齐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对人物有整体认识。

二、 初读课文。

1、同学们一定对这样一个人物充满了好奇,读了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后,你最想了解关于霍金的哪些问题?(生自由回答,教师简单整理)

2、好,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边读边找一找刚才问题的答案。

3、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自由挑选最想读的或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边读边正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几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理解词语“非凡”)

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

(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要求在书上做记号,写批注)。

交流。A首先,你能找到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向我们概括了霍金的“非凡”之处吗?

出示:第6自然段 “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读该句,析句。

B 第六自然段高度概括了“非凡”之处,那么,课文还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对霍金的了解更加深刻。师生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读后体会,理解“完全瘫痪”“长期禁锢”,两个“彻底”,两个“必须”,了解作者对霍金的身体状况描写得这样翔实,是为了突出霍金克服巨大困难所付出的艰辛,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勇敢顽强。

(2)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得很远,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

齐读。

再出示文中原句:“………………”进行比较。理解文中用排比句的好处。知道原句写得很具体,对霍金的思维和成就有具体的认识。知道霍金在瘫痪,不能言语的情况下积极广泛的思维,获得巨大成就,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3)第五、六、七自然段

霍金成功了,但他并没有沉醉于鲜花和掌声,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

默读5、6、7自然段,找到体现魅力的地方。师生交流,通过“通常”“一定”“每天”等词句,体会霍金踏实的科学作风。

(4)9——12自然段

世人是如何看待霍金的呢?出示第9自然段,请学生读。找到反映女记者态度的两个词语:“深深景仰”,“不无悲悯”。体会女记者话的意思。女记者认为霍金失去了什么?

当女记者提了这个问题后,为什么报告厅内鸦雀无声,一片静默呢?

霍金是如何反映的。读“一段文字:…………”你如何来理解霍金回答的这一段话。学生交流。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霍金这位非凡的科学家身上的人格魅力,我们被他那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所深深折服。学到这里,我们再看题目,你能体会作者为什么要以“轮椅上的霍金”为题吗?(生自由回答)

三、 拓展延伸,总结深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身残志坚的伟大科学家霍金,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感动着每一位同学。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霍金一样的人,也许他们赫赫有名,也许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命运的不屈服,他们勇于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疾,但他们的精神灵魂没有残缺,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这样的吗?

(可以说,张海迪,桑兰,或者身边的普通残疾人)

让我们从这些人身上汲取他们那种勇敢顽强的精神,我相信,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

作业:1、抄写霍金的一段话: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2、了解身边像霍金这样的人物,搜集具体事迹。

板书设计:

9、轮椅上的霍金

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非凡的科学家

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