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集合10篇

学问乐 人气:1.53W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说课稿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动物的运动突出人体的支持和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安排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之后,使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实例,再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再呈现图分析讨论,归纳总结。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是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和意义。

2.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后进行,课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一般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并视频播放“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示范实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鹅在水中游”的情景,引导学生联想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优美诗句,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动物行为的美。继而转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景观,各种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丰富多样,使人着迷。从而激发学生的对生物奥秘探究的兴趣,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动物的行为

“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和课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对动物的行为概念和类型(例如:觅食行为、争斗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有个粗略的了解。

第二步:再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每一段视频介绍后,让学生讨论动物的这种行为的特点和动机,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表现的行为类型的特点和对生存繁衍的意义。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三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其他动物行为类型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第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上面列举的动物行为的实例以及视频的解说,从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又分为哪几类。

第二步:通过“资料分析1—5”,进一步讨论分析获得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上述有关动物行为实例类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指导学生从动物行为的动态过程、与环境的关系、行为的结构基础等方面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4.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本节探究活动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在本节课堂上,通过演示“蚂蚁的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作出的假设最合理?制定的探究计划最周详可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步:播放视频“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范例,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三步:让学生课后再对探究方案进一步讨论完善并实施。

第四步:选择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和展示学生研究成果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学生的假设,有利于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和课件)

作业练习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使学有所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里面的例二,在课本61页。例二是在例一三角形有关概念基础上设计的一节独立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体验中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小、形状不变)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大小形状会变化),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以及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也要用到四边形的易变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转化成稳定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易变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践活动,首先我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两次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第一次操作,是根据给定的小棒根数摆出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充分体会,无论怎么摆,所摆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摆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第二次操作,是对给定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拉伸,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然后我给足学生空间,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两次大胆创新,第一次是在“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加入含有四边形的图片,讲问题改为“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四边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第二次创新是将例二下面的做一做“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改为“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性的例子。”使学生在对比中,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践活动,首先设计

(活动) 在用小棒摆一摆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1、提出活动要求。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若干长度相同的小棒,请每位同学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用四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你各能摆出几个?摆完后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3、暴露资源,展开交流。

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摆出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呢?

教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谁来补充?

4、聚焦现象,感悟本质。

教师:在汇报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教师:是不是全班同学摆的三角形都一样呢?我们任意请几位同学把你们摆好的三角形拿上来,放在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什么确定了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

如果学生认为是角度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老师可以拿出教室内形状相同的教具三角尺和学生用的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2)借助四边形,逆向强化

教师: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形状会随之改变。

(3)小结特点,正向强化。

教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操作,我们明白了。只要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了。(教师板书: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则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唯一确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够学生时间让他们亲自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构建图形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悟三角形的唯一确定性,将三角形的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从而明确地指向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本质。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运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对平面设计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外,也是对本册教材中工艺设计类知识的一个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对三维立体造型设计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般的制作技能。

教材从介绍桥的功能,样式入手,展现了桥的历史,文化,环境,生活变迁中的发展与沿革,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问题,通过与历史,地理,工程学等知识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理解共通的建

筑艺术发展原理和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研究问题等方法,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桥"的课题,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体验,因此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前提;但是,也应充分估计到学生从平面设计过渡到立体造型的困惑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精神: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设计制作与审美体验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独特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因此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各种造型方式。

2,掌握简易桥梁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体验和讨论优秀的桥梁建筑艺术带给 人们的审美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桥梁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桥梁造型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五,教具与学具:

1,多媒体教学课件,桥梁模型实物,图片等

2,打印纸,硬卡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六,教学流程与教法,学法:

1,导入:

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注意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如:……

世界名桥

2,讨论"关于桥,你来说点什么 ","说说家乡的桥"等,辅助手段:各种桥梁图片展示,引导鉴赏与探讨。

家乡的桥

在此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图片等素材,合理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积极动脑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的一般概念及审美意义,从而引出新课《我心中的桥》。

3,思考与讨论:桥梁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关系

为什么桥梁结构造型大多采用"圆拱形"和"三角形"

提出一个问题:桥梁的各种造型只是为了好看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有多数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建筑桥梁为什么大多采用圆拱与三角造型 这个问题应该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梁造型的一般概念,力学原理及审美意义。

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这是本课比较"出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课教材里没有的内容。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类似物理实验的小制作,不仅要明白桥梁造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设计桥梁最首要的任务是考虑它的实用功能性。

4,小实验:一张硬纸,从A点到B点做一简易桥,问题1:怎么做,才能让"桥"的负荷量最大

5,从问题1引出问题2,此时引出有关桥梁的一般知识:如桥梁的基本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学,造型与功能等。

结论:桥的负重能力与跨度和桥面形状有关系

6,学生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我心爱的桥"(时间不够可在课外时间或下节课完成)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一座完整的桥梁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简化桥梁的复杂造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形式以简练,实用为主(只要有桥面和支撑物就行)的思路前提下展开设计活动,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后进行评比,内容有两项:

1,负重比赛,看谁的桥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砝码或其 他重物)

2,造型评分,看谁的桥造型最美

综合两项得分。评出本班"最佳桥梁设计"奖。

七,知识拓展:发散性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七夕鹊桥;心灵之桥;沟通本领……团队精神……等

这个环节应"点到为止",有时间可讨论一下,不必强求。

设计该环节仍是按照新课标精神,"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学生通过以上学习活动,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已经设计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理应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以及成功的快乐!客观而恰如其分的评价方式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给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设计制作出一个桥梁模型并不是本课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具体的设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文化背景中,欣赏和体验人类各种建筑文化的精华,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座桥一个故事

一座桥一段历史

谢 谢 大 家!

一座桥一种文化

这是本课力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学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体现。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各国,唐政府也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交易,并给予他们许多优惠政策,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很大,通过商业贸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

本课中体现中国唐朝的文明居世界之首,东亚文明也以唐朝文化为中心,充分利用本课可以树立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交往、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与外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今天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学习了其他先进国家的优秀之处,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发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收集鉴真、玄奘等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学习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历史问题

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得历史资料的能力

一课一测两率一分目标:优秀率52% 及格率95%平均分85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教者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体现交往盛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导学提纲学习情况,提问启发,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起到穿线作用,并实现明确重点唤起学生注意力的目标,通过参与课堂分析思考问题,增加学习历史的深度和兴趣,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养成探究意识,体验学习历史过程中的快乐。

五、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采用合作学习、阅读、观察等方法合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来获得成就感,并有助于实现趣味学习阅读,主要指学生阅读课文来归纳整理知识,看书或上网查阅唐朝对外交往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独立分析资料的能力。学生看图、分析图、说图,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回顾旧知:唐朝知识知多少(通过对唐朝知识的提问,感受到唐朝经济的繁荣,为唐朝出现对外友好往来的局面打下伏笔,也是唐朝对外往来活跃的原因)

定向目标:教师出示本节目标,学生齐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根据导学提纲,自学教材,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正文、仔细看插图、分析文献、思考动脑筋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小组内学习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等,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学习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展示交流:

(1)讲解遣唐使来华目的,影响

(2)鉴真东渡的过程与影响,学习鉴真的精神

(3)玄奘西游史实,学习他的精神

学生汇报展示所学成果,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使很多学生得到了锻炼,增加了自信心,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4、一课一测:检测本科所学知识,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查缺补漏,使课堂更加实效

5、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所获。

八、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精炼、突出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学、教、测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地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精讲释疑,师生共同合作,愉快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师生关系融洽,但是也存在这去多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少,学的不扎实,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语速太快,教学不严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说课稿 篇5

【设计意图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活动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桃花盛开的春天,很多优美的景色对于中班的孩子恐怕很难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用传统的绘画方式,有些孩子可能又不太感兴趣。在《桃花瓣儿》这节活动中,我尝试运用借形想象的方法让孩子将拓印的桃花瓣儿进行添加想象的,这一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是本节活动的特色。幼儿只有对感兴趣的活动才会注意力集中,主动参与,本节活动旨在让幼儿充分体验绘画乐趣的基础上,掌握新的技能,例如:我会用“调皮的”、“捉迷藏的”等语言引导幼儿初步的感知 “出穴”和“遮挡”的表现方法,提高幼儿审美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借形想象的方法将拓印的桃花瓣儿添画成各种形象。

2、能用语言大胆地讲述自己的作品,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背景音乐。

2、纸、水粉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

2、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粉色的水粉,春天什么是粉红色的?

3、我们用这些粉色的水粉在纸上印出美丽的桃花瓣儿吧!

二、鼓励幼儿自由拓印

1、教师边说儿歌边示范。

(1)通过儿歌将拓印的规则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幼儿

(2)技法学习:拓印出“出穴”和“遮挡”的桃花瓣儿。

2、幼儿尝试拓印

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合理的安排画面的布局。

三、经验积累

1、课件播放,启发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讲述:刚才故事里的小动物把桃花瓣儿变成了什么?如果你也捡到一片桃花瓣你会把它变成什么?

2、一起看看刚才我们拓印的桃花瓣儿都能变成什么?

四、借形想象

1、出示部分拓印作品,提问:你觉得这片桃花瓣儿的形状像什么?

2、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说不定有其它的发现?

3、教师示范“借形想象”。

要求幼儿按色快的形状勾出轮廓并加以添加想象。重点指导:(1)色块的勾边(2)眼睛的画法等。

4、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让我们给桃花瓣儿送去春雨吧!

技法学习:用两支笔沾上颜色,贴近画面轻轻敲打,让颜色“洒”在纸上。

五、讲述作品

我们来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请你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它在做什么?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图形的旋转》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充分的经历与欣赏中感悟旋转;同时针对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比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以渗透刚体变换的思想。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能力目标:运用观察、操作、归纳、联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感悟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并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只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接触了两种图形变换方式:对称、平移。本课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

四、说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方格纸 、 自制风车

五、流程设计:

(一)游戏激趣,感受图形的旋转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初步感受旋转。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即风车,美丽的图形等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出了单一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更激增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怎样旋转才能得到这么漂亮的图案?真正关注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的探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把图形在表格中的旋转这一难点融入探究风车是怎样制作的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这个活动中研究出的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即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在教学中我遵循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动手做一做

此环节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当55页1题完成后,我让学生通过刚才学习的知识,动手在方格纸上,摆一个漂亮的图案。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巩固新知,建立空间观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启发引导,拓展思维

拓展延伸,学生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以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进一步突出本课的难点,发展学生的想像、创造能力本。

(五)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说课稿 篇7

导读: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幼儿需要知道必要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爱做向下跳的动作,大型玩具上往下跳、花坛上往下跳、甚至楼梯上最后几步时也会迫不及待的跳下来,但是有些年龄小、运动能力差的幼儿在向下跳时又有些害怕,也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因此我在中班设计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健康活动。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幼儿需要知道必要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爱做向下跳的动作,大型玩具上往下跳、花坛上往下跳、甚至楼梯上最后几步时也会迫不及待的跳下来,但是有些年龄小、运动能力差的幼儿在向下跳时又有些害怕,也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因此我在中班设计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健康活动。通过创设不同的难度,使不同程度的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懂得从高处跳落的保护方法。在动作技巧上通过练习并脚轻跳、脚尖落地促使幼儿在落地前适时调节屈腿的速度和幅度,以减少对身体的震动。有效发展幼儿的深度知觉、速度知觉、力度知觉。桌椅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常接触的,本次健康活动利用桌椅作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通过幼儿自由的尝试搭跳、搭高跳,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让

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培养幼儿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的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布垆坶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能力、认知、情感方面的目标,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目标,1、学习寻找合适的地方并脚从高处往下跳,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2、尝试用不同高低大小的桌椅搭高跳,培养幼儿勇于挑战的精神。根据目标,我把重点放在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对于中班的幼儿对于向下跳并不陌生。我经常发现有许多幼儿从高处往下跳,但却不能很好的掌握落地的动作,不会很好的保护自己。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在复杂的变化的条件下,动作易变形,从而出现有些幼儿落地时脸、身体,膝盖着地,影响了跳的安全性。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掌握动作,使动作更加熟练和不断提高。根据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在活动中,着力巩固幼儿向下跳的正确姿势,以增加落地时的安全性。

活动难点:尝试用椅子桌子搭高跳。当高度创设到一定程度时,幼儿会产生一定的害怕,这时需要老师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提醒他们保持正确姿势。同时老师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空中平衡能力、落地缓冲能力和落地点的弹性和柔软程度来帮助幼儿确定向下跳的高度,为幼儿创设不同高度的目标,由易到难,逐层深入。使活动呈现出挑战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

三、说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创设多个尝试区。

2、

物质准备:椅子若干把,不同高度的大椅子。桌子若干。垫子。

四、说教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体现纲要中: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原则。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发展其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演示法: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如何从椅子上向下跳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跳姿势。教师把正确的向下跳和落地的方法演示给幼儿,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2、激励法:教师在幼儿尝试不同高度的向下跳后,激励幼儿尝试更高的难度,提议幼儿几人合作搭高往下跳。满足不同程度的幼儿的学习要求。

3、交流讨论法:通过练习、集中交流,再练习再交流,使教师和幼儿共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活动中出现的不正确姿势、和特殊情况师生共同探讨使之得到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自主探索法;活动安排了四次探索,第一次,分散练习尝试不同的跳法,能够选择合适的地方跳。第二次探索,着重练习一种方法(并脚轻跳)懂得保护自己脚尖着地、轻轻落地。第三次探索,尝试从高低不同的椅子往下跳,再次强调保护自己的方法,并要求稳稳得落地。第四次探索引导幼儿搭高并脚跳启发幼儿想出利用垫子和要求老师加强保护。四次探索的活动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在对保护的要求上也逐层深入,体现了一节课中层层递进的要求。

5、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分散练习,纠正部分幼儿不到位的姿势,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跳法。及时对勇敢的幼儿加以鼓励。

6、对比法:在集中展示的时候,教师通过邀请幼儿逐个示范,通过对比展示,让幼儿发现正确落地保护自身的方法。

此外我还采用了重复练习法、问题设置法、动静交替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经验。

五、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设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采用了以下学法。

1、尝试法: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高度的椅子向下跳,当然幼儿在练习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跳下的时候姿势的掌握。选择跳的位置的合适性,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自己借鉴同伴的经验。尝试用正确安全的方法从高处往下跳。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想这次健康活动“从高处往下跳”一定会对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快乐,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也将会永远让他们回忆。与此同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正确的保护自己往下跳的方法,也会回忆与同伴老师一起游戏的情景,从而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说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热身运动——尝试花样跳——各种高度跳——搭高跳。

1、开始部分:热身运动是开展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让幼儿在“椅子操”的音乐声中开始学做韵律操。使幼儿的身体各个关节得到舒展,肌肉得以放松。为活动能够安全的开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准备。

2、基础部分:通过以尝试不同高度、难度的跳为主线开展各个环节。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高度往下跳,着重练习并脚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尝试合作搭高跳。整个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3、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动作,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幼儿的运动负荷,激缓结合。

说课稿 篇8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比的应用》是冀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牐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牐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牐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教中孕法、学中得法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题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学生感兴趣29届北京奥运会奖牌总数入手,因为奥运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又是刚刚发生生的,所以学生较为熟悉。结合奖牌数提出数学问题,复习了旧知,又为新授做了铺垫。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在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而在拓展延伸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从而也就解决了课本例3的问题。这整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2、自主探究,为合作学习创设平台

《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的愉悦。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发展。

三、情境铺垫、设计教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有关“水立方”的教学。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之后再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里就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时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那接下来就可以顺水推舟,指导自学例2、感悟新知.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上。)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发展提高

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还设计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据老师调查,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与黄沙、石子的比是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将如何处理?

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对此进行优化,如果出现比例不当,还可以趋机进行道德教育。建一栋楼房,一定要把握质量,那就要按比例去进行搭配。也告诉了学生: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第四个环节:质疑总结、反思提高

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

还可以各抒已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怎么样,同桌的表现又怎么样,你认为本节课谁的表现最好。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促进自己的再发展。)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排球教学是高中体育球类运动的重要内容,双手合手垫球是进行排球运动的基础技术,它既是防守技术,又是组织进攻的开始技术,掌握好该技术则可进行简单的排球练习,为提高排球技术打好基础。

2, 教学目的:排球运动较为易学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要求,很适合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发展高中生的适应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都有积极作用。

3,教学要求(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基本掌握合手垫球技术,学会快速移动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适应,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耐力。通过讲述中国女排"五连冠",激励学生要学好本领,将来为国为家乡争光。

4,教学重点:合手紧,触球部位正确。

教学难点:重心升降,压腕夹臂。

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方法。

1,教法:讲解示范法,图解法。

2,学法:个别练习和集体练习,正误对比法。

三、课堂设计:该节课是新授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垫球技术,所以我采用了:

一) 开始部分(约8分钟):用自编球操作为准备活动,提高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类运动的兴趣。

二) 基本部分(约27分钟):

1、通过挂图和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正确规范和协调舒展的示范动作,帮助学生树立一定能学好技术的信心。

2、用散点练习法增加练习密度,加深学生对合手垫球技术体会,巩固动力定型。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错。学生互相学习,教学互动,共同提高。

3、用网绳引导学生垫球的方向,激发练习兴趣,提高垫球质量。

4、用评优法提高练习积极性,确立学习目标,促进上进心:各组学习一段时间后,选派一名技术最好的参加全班最佳"一传手"角逐。从而进一步加深技术印象,;找出差距,提高技术。

5、最后用键球练习,增强下肢的运动量,从而协调上下肢的运动负荷,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部分(约5分钟):用太极拳起势动作,配合呼吸,放松身体和思想,减少兴奋,平缓心情。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说课稿 篇10

一、指导思想

旨在落实并推行体育新课程,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和学生在运动中的快乐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目标。使学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很好的配合,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特点

1.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2.教材内容:武术的长拳拳术和排球双手正面点球都是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内容。

3.教材特点:本节课主要是复习五步拳和学习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技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对五步拳进行巩固复习和提高,又可以对后面的排球选修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此课程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堂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技术动作的要领,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在垫球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给出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参与指导,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中学到排球运动的基础知识,熟悉排球运动特点。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练掌握五步拳套路,初步掌握排球正面垫球技术,了解排球运动特点

2. 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发展身体灵活性、协调性,熟悉排球球性。

3.通过实践练习,能达到互相之间良好的配合,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认真自觉练习的好作风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悉排球球性,发展学生协调性,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难点:吃准击球点,控制击球力量。

五、教材教法

1.讲解示范法:通过边示范,边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动作印象,促使学好动作。教师示范时要注意动作标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使用正面和侧面面示范;讲解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易懂,表达生动,比喻形象,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口令提示法:学练中,针对动作的重难点和易犯的环节,教师适时提示,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下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意口令提示具有口诀性鼓动性,

3.巡回指导法:在学生自我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个别纠错,积极鼓励。

六、教材学法:

通过教师对五步拳正方向的教学指导,启发学生自学反方向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模仿,还要通过实践积极思考,亲自体会动作要领得出结论,教师纠正

七、教学流程:

1.准备活动:

慢跑击掌热身,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提高学生注意力,心肺功能逐渐适应。复习武术各种踢腿和抡臂

2.基本部分:

A.主要内容:

a.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五步拳正方向动作,教师领做,学生跟练,语言提示。

b.学生自我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带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c.教师示范,讲解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学生徒手模仿动作

d. 分组固定练习和一抛一垫轮换循序渐进的练习,熟悉球性掌握动作要领

B.素质练习:

a.摸线练习不仅提高学生基本步伐的移动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熟悉排球球场。

b.针对性别特征,女生抹网高发展弹跳,加强踝关节力量。男生俯卧撑练习,发展胸大肌,增强上肢力量。

4.结束部分:

放松练习,学习集体舞的两种基本步法的练习。不仅愉悦身心,而且为后面的课程奠定基础。分享快乐和互相交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小结评价。

TAGS: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