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说课稿四篇

学问乐 人气:2.29W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语文说课稿四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 )年级( )册的一篇课文,( )根据( )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研究,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 1 )

( 2 )

( 3 )

其中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

二、说教法、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根据( )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设置法、多媒体演示法、点拨法和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谈话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感悟法、交流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 ),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在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再想想()“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是阅读的基础,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的生字词。在初读结束后,我先让学生拿出字卡,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然后利用课件出示( )( )( )( )( )等带拼音的词语。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然后将这些词去掉拼音,领读、齐读、赛读、指名读,最后让学生说识字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写难写的字,让学生书空、描红、练写。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再加上师生之间识字方法的交流,以及课堂上的练写,切实把低年级识字教写落到实处。

在初读时,我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精读研析,理解课文

扫除了字词障碍,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所以在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利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5、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老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老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学生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老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学生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学生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学生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老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学生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牧场之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荷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实施了美的教育,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

说目标

设计思路:

根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文本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本课8个生字,理解:膘肥体壮、辽阔无垠、仪态端庄、悠然自得等词语,会用其中的两个造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找出有关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说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说方法

学习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

3、借助课后资料袋、网络搜集有关荷兰的资料。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喜欢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科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师:写牧场二字,看到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眼前出现了马、牛、羊,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你的想像力很丰富。

(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充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同走进欧洲的一个美丽国度----荷兰!

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有关荷兰的图片资料

生介绍:

这是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有200多种,每年3----9月郁金香开了,水仙花开了,风信子开了……整个荷兰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所以便有了花之国的美誉。荷兰境内的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 水之国,风车之国的雅称。荷兰的牧场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到荷兰这个牧场之国游览一番吧。(板书、读题)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理解:膘肥体壮、辽阔无垠、仪态端庄、悠然自得等词语,会用其中的两个造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找出有关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三、 学习方法

因为是阅读课文,所以我们要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精读课文时都采用过哪些方法?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句子;小组交流讨论;等。)

(这样做学法的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同时也是一个学法的指导。)

四、 学生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按照预习导学的步骤,展开自学。

1、默读课文,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生词及优美词语。

2、借助工具书:会认本课8个生字,能理解:膘肥体壮、辽阔无垠、仪态端庄、悠然自得等词语。

我认识的生字有:-------------------------------------------------------------------

我理解了----------、--------------、--------------、----------------、------------等词语。(请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写在课本上。)

我能用 -----------说一句话。-----------------------------------------------------。

----------- :---------------------------------------------------------------。

3、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

4、通过读课文,荷兰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划出有关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5、课文为什么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6、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我积累的是:

(1)----------------------------------------------------------------------------------

(2)-----------------------------------------------------------------------------------

7、小组讨论:你们组想要展示哪一部分,如何展示?

(细致的导学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

五、 预习展示

下面开始预习展示

1、哪一组来展示一下生字词的学习成果?

(参考环节:)

齐读、指名读、理解词语、用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

2、哪一组来进行课文朗读的汇报展示?

(参考环节)

我们组来朗读课文

展示读(小组采用各种形式读)

我们的展示到此结束,请同学们进行点评。

3、哪一组来展示通过他们的朗读,荷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牛马羊多、美丽

4、 通过哪些语句你们能够感受到荷兰的美呢?

(参考环节)

重要语段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对老牛和牛犊进行比喻)

指导朗读:

(1)你愿意读“正在思考”的牛这一句吗?

(2)你能读“像贵夫人”的牛这一句吗?

(3)谁能当上牛群中无比尊严的家长呢?

(4)师: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年,难怪,作者写到——出示:“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5)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以上学生没展示出来的,教师可作适当提醒。)

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没有?(如果没有再进行下一环节)

重要语段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我们带憧憬与向往,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

…….生继续汇报。

5、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积累的语句。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新知,做学习的主人。)

六、感情升华

1、师: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师:作者和你们一样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所以课文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答)

2、 同声赞美荷兰。

师:是啊!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美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引读,学生齐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七、谈收获

本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独特地美,下面请大家来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重点从内容上,写法上来说。)

八、课堂检测:

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就是一位导游,你要带着游客游览这美丽的牧场之国,你会先带着游客来欣赏哪一幅图画呢。请同学们把你要说的话先写在练习本上,一会在班级交流。看哪位同学是称职的导游员。

九、推荐作品,增添感悟。

师:荷兰是牧场之国。其实,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也有同样美丽的草原牧场。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深情地写下著名的散文《草原》。孩子们,课下去读一读那生动美妙的文章吧!你一定会领略到另一番牧场风光。

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

牛群吃草图

骏马飞驰图

动物休闲图

夜晚安静图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能力。

②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看、听、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学习,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探究性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

(1)汪曾祺其人其文。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二)导入:

1、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提问:“这首歌有什么特征?”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我抓住“京味”、“京派文化”等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找出歌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出课题。

2、展示多媒体图片——北京胡同和老北京街景,

(三)明确教学目标〔略〕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1、提问预习问题,指导学生用跳读方法,抓关键词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1)汪曾祺其人其文。学生回答与教师介绍结合。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方正、安静、封闭

关键要让学生找到依据,教师用几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等。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首先,通过概括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总结它的总特点。这点学生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教师对“四合院”进行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其次,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4)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边概括边板书):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

理想住家——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要求不高

处事哲学——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5)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齐读最后三节,思考: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先请学生来回答,后教师评价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伤感、留恋、理解。仅供学生参考。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是复杂的:①没落的必然(理性)②依恋,但又无可奈何。

——胡同文化①既有值得称道的地方,②又有必然抛弃的缺点。

2、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不同于一般评点或介绍类的书序。它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随笔。因此,学习并揣摩本文的语言张力,理解并领悟本文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本文的要点。

教学时,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具体是: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老师积极给予引导。

朗读训练后,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相互解疑,教师辅助答疑。

4、总结全文。

(四)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

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课最后一个环节引进单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围绕“胡同文化”这一课题,让学生开展一次语文课外研究学习。